[摘要] 外傷性癲癇是顱腦損傷後的常見並發症,外傷性癲癇的危險因素包括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損傷的部位、早發性癲癇發作、硬腦膜的完整性、年齡因素、早期腦電圖檢查異常等。通過對外傷性癲癇危險因素的研究,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 顱腦損傷; 外傷性癲癇;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42.1;R749.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1-02
外傷性癲癇(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顱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後的常見並發症,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就業壓力,長期頻繁發作,使病人導致不同程度的精神或社會心理障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預防和徹底根治PTE是醫學界關注的熱點。目前對於PTE的危險因素仍在不斷研究中,現將PTE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
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是PTE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在發生癲癇的多種危險因素中,Herman[1]總結了各種危險因素發生癲癇的相對風險度(relative risk,RR),腦腫瘤發生癲癇的相對風險最高(RR=40),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次之(RR=34)。重型顱腦損傷(意識喪失或昏迷>24h,腦挫傷,顱內血腫或顱骨骨折)發生癲癇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9倍,中型顱腦損傷(意識喪失>30min
2 硬腦膜的完整性
閉合性顱腦損傷與開放性顱腦損傷兩組間的PTE發病率具有顯著差異。開放性顱腦損傷由於硬腦膜撕裂,一般出血較多,汙染較重,易形成顱內血腫,且易形成異物存留,並且容易感染形成腦膿腫,腦實質挫傷易形成腦膜-腦瘢痕,故該類顱腦損傷癲癇發病率較高,約占20%,而在閉合性顱腦損傷中發病率為1%~5%,前者較閉合性損傷預後差。在開放性腦損傷的患者中,非火器傷患者的發病率為12%~24%,而火器傷患者的發病率高達34%~53%[3]。顱腦損傷後患者的硬腦膜破裂,特別是火器傷等引起的穿通性顱腦損傷是PTE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3 顱腦損傷的部位
損傷部位與PTE發生關係密切,顱腦損傷位於腦功能區附近者比位於非功能區發生PTE幾率高得多。越靠近大腦皮層危險性越高,大腦皮層的嚴重挫傷、皮層下損傷、運動區附近、額顳葉受損均易引起癲癇,中央回較其他皮層受損更易發病。顱腦損傷後出現明確的局限性腦挫裂傷的癲癇發生率高於硬膜下血腫及硬膜外血腫的發生率,而頂葉、顳葉腦挫裂傷癲癇的發生率高於其他部位皮層損傷,其中又以頂葉者最高。功能區局灶性腦挫裂傷引起的的局灶性皮層腦出血是PTE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4]。
4 早發性癲癇發作
外傷後早發性癲癇發作是顱腦損傷患者PTE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早發性癲癇的出現可以大大增加患者發生晚發性癲癇的風險。一些研究表明顱腦損傷後出現早期發作的患者在顱腦損傷後2~5年,他們發生晚發性癲癇的風險大約是沒有出現早發性癲癇發作患者的2.5倍[5]。
5 年齡
年齡越小發生癲癇的比率越高,越容易出現早發性癲癇發作,與成人相比,其出現早發性癲癇發作時間更早。年齡
65歲被認為是外傷後癲癇的獨立危險因素[6]。Hahn[7]等分析觀察2歲和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發現隨年齡的下降,發病率稍有增加。 6 早期腦電圖(EEG)檢查異常 EEG異常與PTE有明顯的相關性,PTE的EEG異常率為80%,EEG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和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外傷後早期EEG表現異常的患者,晚期發生癲癇的可能性遠遠高於EEG表現正常的患者。1個月內有EEG改變的病人其相對風險度是無改變的3.49倍[8]。 7 其他 顱骨凹陷性骨折、顱內血腫、CT的中線結構移位>5mm、顱腦手術等也是其危險因素。 PTE是顱腦損傷後的嚴重並發症,它在原發性顱腦損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了腦組織的病理損傷,惡化病情,增加死亡風險,其危險因素的研究對預防和減輕癲癇發作、改善預後有積極的作用。PTE發生與各種危險因素的綜合作用有密切關係,在診治顱腦損傷患者的過程中,應結合臨床表現特點、腦電圖、神經影像資料等綜合評價PTE發生的危險因素,以期早期臨床幹預,預防、控製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於有危險因素的顱腦損傷患者通常應口服抗癲癇藥物進行預防,有局限性病灶或明顯癲癇灶患者可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Herman ST. Epilepsy after brai insult:targeting Epilepto genesis[J]. Neurology,2002,9:S21-S26. [2] Annegers JF,Hauser WA,Coan SP,et 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seizure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J]. N Engl J Med,1998,38:20-24. [3] Pagni CA,Zenga F. Posttraumatic epileps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prophylaxis and prevention[J]. Acta Neurochir Suppl,2005,93:27-34. [4] 歐海榮. 698例顱腦外傷病人致癇因素的臨床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雜誌,2006,4(7):635-637. [5] Asikainen I,Kaste M,Sarna S. Early and late posttraumatic seizures in traumatic brain in jury rehabilitation patients:brain injury factors causing late seizures and influence of seizures on long-term outcomes[J]. Epilepsia, 1999,40:584-589. [6] Frey LC. Epidemiology of posttraumatic epilepsy:a critical review[J]. Epi- lepsia,2003,44(suppl10):11-17. [7] Hahn YS,Chyung C,Barthel,et al. Head injuries in children under 36 months of age:demophy and outcome[J]. Childs Nerv Syst,1988,4(1):34. [8] Angeleri F,Majkowski J,Cacchio G,et al. posttraumatic epilepsy risk factors:one-year prospective study after head injury[J]. Epilepsia,1999, 40(9):1222-1230. (收稿日期:20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