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心肌肌鈣蛋白I(cTnI)在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變化,探討MMP-9對ACS危險分層的價值。方法測定ACS、穩定型心絞痛(SAP)及健康成人MMP-9、hs-CRP、cTnI水平,檢測其與傳統用於ACS危險分層的hs-CRP、cTnI的相關性。結果MMP-9濃度、hs-CRP濃度、 cTnI濃度,ACS組顯著高於SAP組。ACS和SAP患者血清MMP-9與hs-CRP濃度呈正相關。ACS組患者血清MMP-9與CTnI水平呈正相關。結論 MMP-9是較CTnI更敏感的ACS危險分層的指標。
[關鍵詞] 急性冠脈綜合征; 基質金屬蛋白酶-9; 肌鈣蛋白I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32-02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以不穩定型心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猝死為臨床表現的嚴重冠心病類型。ACS的病理生理基礎是由於冠狀動脈內粥樣斑塊破裂、表麵破損或出現裂紋,繼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狀動脈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 MMPs)是細胞外基質(extra cellar matrix,ECM)降解所必需的鋅離子依賴性的內源性蛋白酶家族,是ECM的主要生理性調節物質,在基質成分合成和降解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Etoh[1]在豬心梗模型的研究中發現,結紮冠狀動脈左前降支10min後.在缺血心肌間質中MMP-9的活性增高。且持續上升至心肌梗死後1h,表明AMI後的早期階段在心肌間質中就有MMPs的釋放和激活。本文觀察了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心肌肌鈣蛋白I(cTnI)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變化,旨在探討MMP-9作為血清學標誌物對ACS近期危險分層的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ACS組患者60例,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UA)4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選自2005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血管內科住院患者。AMI患者均為入院後查CTnI證實為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的患者。UA診斷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製定的診斷標準,其中12例行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穩定型心絞痛(SAP)組30例選自2005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門診就診患者。健康對照組30例均為我院同期成人體檢者,無心血管病史,經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胸片、心髒超聲檢查健康,與實驗組性別、年齡、社會背景相匹配的人群,自願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炎症、腫瘤、應用抗凝或消炎藥物者、腎功能不全、肝纖維化,感染或腫瘤,近期重大外傷、手術,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的全身其他係統疾病,心肌炎或心力衰竭。所有入選者近3個月未服用過他汀類藥物(表1)。
1.2 方法
入選病例入院後全麵詢問病史、體檢檢查、作12導聯常規心電圖,一般臨床化驗:肝功能、腎功能、血糖、CK、CK-MB、血脂分析等檢查,每次胸痛發作均作心電圖檢查,部分患者做動態心電圖(Holter)或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診斷明確者入院後即抽取靜脈血2mL,4℃ 3000r/min離心後,將血清置於-70℃低溫冰箱待用。治療給予吸氧,硝酸甘油、阿司匹林、ACEI、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調脂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治療。以上處理均不依檢測結果而定。隨診期間兩組治療用藥均有可比性,出現下列情況為陽性事件,作為判斷終點:急性心肌梗死(AMI)、心髒性猝死(心髒症狀出現後1h內死亡)、需要血管化治療、頑固性心絞痛(指在充分應用硝酸酯類、血小板抑製劑、ACEI、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等情況下每天仍有心絞痛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