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出院後護理幹預對心功能的影響(1 / 2)

[摘要] 目的 分析多層螺旋CT肺隔離症的表現,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方法 收集經手術病理證實的8例肺隔離症,全部病例均行多層螺旋CT平掃及增強掃描,並結合多平麵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積再現VR技術,顯示異常血管與病灶的關係,提高診斷率。結果 8例病灶均為肺葉內型,6例位於左下肺後基底段,2例位於右下肺後基底段。8例均顯示異常體循環供血血管。其中一例顯示4支異常血管供血。結論 MSCT可清晰顯示肺下葉後基底段囊性或實性病灶的異常血供,三維重建能夠提高異常供血動脈的顯示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完全可以取代有創的血管造影。

[關鍵詞] 肺隔離症; X線計算機; 增強掃描; 三維重建

[中圖分類號] R65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69-02

肺隔離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又稱為支氣管肺隔離症,是一種少見的肺先天性發育畸形,其主要特點是病變組織由體循環動脈供血並與正常肺組織相分隔。筆者搜集經MSCT檢查,手術病理證實的肺隔離症8例,通過螺旋CT三維重建血管成像技術,顯示肺內病灶均有來自體循環的異常供血動脈,並對CT征象進行分析,以提高本病的診斷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組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5歲。8例均有反複咳嗽病史,抗炎治療效果不佳而行CT檢查發現。所有病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方法

CT掃描使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機。所有病人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層厚5mm,螺距1∶0,重建間隔1mm,對比劑為碘海醇(370ngI/mL)100mL,以3mL/s流率從肘貴靜脈注入。延時25s開始掃描。3D重建圖像采取多層麵重建(MPR)技術、最大密度投影(MIP)法及容積再現(VR)技術在工作站上獲得。

2 結果

病灶位於左下肺後基底段6例,右下肺後基底段2例。表現為左下肺囊實性病灶1例,囊性部分無強化,實性部分輕度強化,右下肺囊性病灶1例;表現為實性病灶6例,為軟組織密度,增強掃描明顯強化。8例均行CT增強掃描,顯示異常供血血管均來自降主動脈。其中1例左下肺囊實性病灶顯示有4支異常血管供應左肺下葉後基底段,最粗一支約7mm。如封三圖6,7,VR重建胸主動脈發出4支動脈。如封三圖8,9,左肺下葉後基底段團片影,增強掃描明顯強化,內見來自降主動脈的一條迂曲供血動脈,靜脈引流入左心房。

3 討論

3.1 臨床病理

PS是一種先天性肺發育畸形。隔離肺為直接接受主動脈分支供血的發育不全的肺組織塊,不與正常的氣管、支氣管相通[1],無呼吸功能,與相鄰肺葉的正常部分相隔離。PS於1717年由Huber首次報告。其發生可能是胚胎期肺動脈發育不全使部分肺組織血供障礙,並由主動脈分支代替肺動脈供應該部肺組織所致。也可能是發育時肺芽與原始主動脈吻合支血管未完全退化所致,同時由於來自主動脈的血氧含量與肺動脈不同,故該組織不能正常呼吸而發育不全形成。根據隔離的肺與正常的肺有無共同髒層胸膜分為肺葉內型、肺葉外型及混合型。絕大多數肺隔離症屬於肺葉內型,而混合型很少見[1]。肺葉內型常見,占全部病例的80%以上,肺葉外型少見,本篇報道所有病例均為肺葉內型。肺葉外型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異常或其他畸形[2]。肺葉外型,本身有獨立的髒層胸膜,比較多發生於後肋膈角處,位於膈肌與下葉之間,亦可發生於縱隔、心包或膈下[3]。

臨床上以年輕人發病較多見(50%),新生兒發病罕見。有症狀者一般以咳嗽、咳痰、發熱和反複肺炎為主要表現。無症狀者於體檢時偶然發現。男女發病差異無顯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