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戴手套而不及時更換或不注意手衛生並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汙染,手套破損或表麵被汙染亦可導致醫務人員的手汙染,如不及時更換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傳播機會[4]。
1.2 手衛生依從率低
國外調查表明,日常醫務人員的洗手率在17%~75%[5],國內李六億等[6]對129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手衛生依從性為30.2%;醫務人員操作後手衛生依從性明顯高於操作前(P
1.3 洗手合格率低
洗手時間不夠、動作力度不夠、洗手方法不規範、經常忽略洗手的重要部位、洗手設施不合理及洗手後再汙染等都有可能造成洗手合格率不高。
南京某醫院對3年1392例次工作人員衛生洗手進行監測,合格者775人次,平均合格率55.6%。其中醫師衛生洗手合格率為56.3%,護士衛生洗手合格率為71.8%,衛生員衛生洗手合格率最低為35.2%[8]。
2 影響手衛生的因素分析
2.1 宣傳教育強度不夠,相關製度與規範缺乏
醫院是各類患者集中的公共場所,病原微生物無處不在,手經常接觸的水龍頭、電話、門把手、電燈開關、電梯按鈕等公共設施大多汙染嚴重[9]。醫務人員往往意識不到這些危險因素,隻在自己需要時才洗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對外科手消毒法、衛生洗手指征掌握程度低,洗手技術不熟練、不規範、步驟不正確、出現漏洗或洗的時間偏短等均影響到手衛生效果。
2.2 監督力度不夠
Robert[10]報道當醫生意識到他們的洗手行為被監督時,洗手依從性為61%;當他們的洗手行為不被監督時,依從性為44%。監督人員可以是院內的工作人員,如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員、護士長、科主任等,也可以是病人。醫院感染控製人員缺乏對手衛生宣傳力度和監督力度,少數臨床科室有抵觸情緒,不重視手衛生。
2.3 相應的洗手設施配置不合理
因經費或空間有限,一些科室缺少洗手池或幹手設施的配置,如許多科室仍在用手觸式水龍頭,毛巾反複使用、不定時清潔消毒,造成清潔後的手再度汙染。固體肥皂不能保持清潔幹燥或不能連續供應,多數科室沒有洗手液,醫院未配置速幹消毒洗手產品,肥皂/消毒劑對皮膚的刺激性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醫務人員的手衛生依從性。
2.4 個人手衛生習慣和風險意識欠缺
醫務人員比較重視治療操作後洗手,忽視治療操作前洗手,尤其是忽略兩例患者之間需要洗手這一環節。如醫生查房過程自始至終不洗手;護士進行晨間護理時,為一位患者整理完床單不洗手繼續為下一位患者整理床單、床頭櫃上的物品;護士集中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經常是完成整個病區治療後才洗手[11]。盡管大多數醫務人員認同洗手可以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能有效阻止感染性疾病的傳播,降低感染率,但是醫務人員手衛生的風險性意識缺乏,責任心不強,對手衛生不夠重視。
2.5 工作過於繁忙,洗手耽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