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激性高血糖與急性心肌梗死並發心律失常相關性探討(1 / 2)

[摘要] 目的 了解永城市小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臨床特點,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為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及預防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回顧性的方法對2009年1月~2009年9月住院的945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分析。結果 5~7月為高發季節,發病人群主要為1~5歲的散居兒童,特別是1~3歲兒童。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最常見,其次為臀及膝部。少部分並發病毒性腦炎,極個別病例死亡。結論 在每年的5~7月,要關注1~5歲的兒童,尤其是1~3歲幼兒,發現手、足、口有特征性皮疹、皰疹伴或不伴發熱可臨床診斷手足口病,應早診斷、早治療,警惕並發腦炎阻止神經源性肺水腫的發生以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 手足口病; 皮疹;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50-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掌、足底及口腔發生水皰為特征的一種病毒性皮膚病[1],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例預後良好,少數病例可引發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嚴重並發症甚至死亡。我院作為手足口病定點醫院自2009年1~9月共收治945例手足口病患兒,現就流行特征及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院感染病區2009年1~9月收治的945例手足口病患兒中,男性609例,女性336例。年齡範圍4個月~14歲。

1.2 方法

本組病例均依據衛生部頒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2]進行診斷、治療,所有病例均由本院感染管理科進行網絡直報、由本市疾控部門進行個案調查和疫點處理。所有病例在出院或轉院後對臨床症狀、實驗檢查和發病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及總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2.1.1 性別年齡分布 945例中男性609例,女性336例,男女比為1.81︰1,年齡範圍4個月~14 歲。患者945例中1~5歲為高發年齡,占總發病人數的81.16%。1~3歲幼兒多見,占總發病數的69.30%;其次見於4~6歲學齡前兒童,占總發病數的18.82%;大於7歲學齡兒童占總發病數的6.54%;小於1歲占3.26%。年齡最小的4個月,最大者14歲。

2.1.2 發病季節 2009年1~3月26例,4月121例,5月273例,6月262例,7月175例,8月62例,9月26例;構成比分別為1~3月2.75%,4月12.80%,5月28.78%,6月27.72%,7月18.52%,8月6.56%,9月2.75%。

2.1.3 職業分布 散居兒童892例,幼托兒童37例,學生17例。

2.1.4 地區分布 945例患兒分布於全市各個鄉鎮及市區,鄉鎮居住患兒792例,占83.81%,市區居住患兒153例,占16.19%。托幼機構無暴發點。

2.2 臨床資料

2.2.1 皮疹部位及形態 945例全部有皮疹,其發生部位主要為手、足、口部位。手、足部皮疹945例(100%),多在手掌、手指屈側,為紅色斑丘疹或水皰,水皰為白色,周圍有紅暈,直徑3~7mm。口腔黏膜皮疹793例(83.95%),多在軟齶、舌尖及頰黏膜上,為紅色丘疹、小潰瘍,個別患兒在懸雍垂、咽後壁出現丘疹,均伴有流涎、拒食。臀部皮疹163例(17.25%),多發生在肛周、骶部皮膚,以紅色丘疹多見。膝部皮疹91例(9.68%),多發生在膝關節伸側,以紅色丘疹多見。

2.2.2 發熱及其他症狀 發熱771例(81.65%),其中37.3~39℃ 516例,38.1~39.0℃ 126例,39.1~40.0℃ 129例。發病前患兒一般無臨床不適,大部分患兒在家長、老師發現皮疹後就診,少部分為下級醫院轉診。

2.2.3 病程及並發症 病程3~14d,平均為7d。99例(占總住院人數的10.47%)出現高熱持續不降、頭痛、嘔吐、易驚、精神萎靡,腦脊液有異常改變,考慮合並病毒性腦炎,按照政府規定立即轉往上級定點醫院。其中有2例因繼發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經上級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占總住院人數的0.21%。

2.2.4 病原學檢查 永城市疾控中心收檢7例重症病例患兒標本送至上級防疫部門病原學檢測均為EV71感染。

2.3 治療

給予炎琥寧、利巴韋林、雙黃連等抗病毒治療,配合冰硼散、西瓜霜噴劑作口腔黏膜局部治療,大部分在5~7d痊愈。考慮並發病毒性腦炎者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及時應用甘露醇降顱壓治療、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及激素後及時轉上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