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後出血32例(1 / 2)

[摘要] 目的 探討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以下簡稱TMD)少年兒童的發病情況及其對生長發育的影響。方法 統計分析我院診治的200例少年兒童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就其病因、發病情況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結果 TMD病因複雜,少年兒童TMD者大部分為早期,彈響是關節功能紊亂、結構紊亂和器質破壞的外在表現。結論 對少年兒童TMD患者的早期防治是必要的,TMD是有可能治愈和控製的。

[關鍵詞] 少年兒童; TMD; 防治

[中圖分類號] R78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57-02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MD)是口腔頜麵部常見疾病之一,在顳下頜關節疾病中,此病最為多見。長期以來,對TMD的發病原因和機製的討論多圍繞成人患者。近年來,學者們已經注意到從少年兒童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入手,可以使TMD的病因研究,尤其是綜合因素研究得以深入;同時可以對TMD進行預防和早期治療。[1]本文統計分析了我院口腔科診治的200例少年兒童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就其病因、發病情況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本文資料200例均係我院口腔科1990年1月~2007年12月診治的患者。

1.1 診斷標準[2]

①下頜運動時有彈響、疼痛,開口度、開口型異常。②頜關係異常,如深覆頜、鎖頜、反頜及早接觸等,或因缺牙、磨耗、不良修複體而致垂直距離減低或過高。③關節X線片或造影顯示髁狀突位置不正常,關節頭或關節盤出現骨皮質破壞或穿孔,具備1~2項可診斷,兼有第3項可確診。

1.2 臨床分類

根據臨床症狀及體征,結合X線表現分為功能紊亂期、結構紊亂期和器質性改變期三大類[3]。

1.3 患者的年齡及臨床分類統計方式

按初次來門診的年齡計算,雙側TMD罹患者,臨床分類按其嚴重的一側統計。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組資料男99例,占49.5%,女101例,占50.5%,年齡5~18歲。右側59例,占40%。

2.2 病因統計

①頜關係紊亂130例,占65%。其中深覆頜占64%,牙尖早接觸占10%,垂直距離減低占12%,不良修複體占5%,夜間磨牙占4%,缺牙等原因占5%。②單側咀嚼習慣40例,占20%。③精神因素10例,占5%。④.側關節發育不對稱8例,占4%。⑤關節負荷過重6例,占3%。⑥.創傷因素4例,占2%。⑦未找到原因2例,占1%。

2.3 臨床分類

功能紊亂期占58%,關節結構紊亂期占40%,關節器質性改變期占2%。

2.4 臨床症狀

①關節區疼痛156例,占78%;②下頜運動異常160例,占80%;③關節彈響或雜音176例,占88%;④頭痛80例,占40%;⑤ X線薛氏位表現,無異常占58%,後間隙縮小占28.6%,全間隙狹窄占11.4%,關節結節或髁狀竇突前斜麵骨性改變占5%;⑥200名TMD患者中以單一症狀就診者占72%,以複合症狀就診者占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