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
【科特勒如是說】
在所有的產品中,隻有不到10%的產品是創新產品或新生產出的產品。因為這些新產品對於公司和市場來說都是新的,所以,它們都包含了很高的風險和成本。
——科特勒《營銷管理》
【活學活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品的生命周期日趨縮短。企業要想持久地占領市場,必須不斷適應市場潮流變化,推陳出新,才能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所以,企業管理者要不斷地研究開發新產品,創造更多的新產品。否則就可能被市場淘汰。
幾十年來,吉列公司已經在美國企業界創下了一個又一個最高的利潤紀錄。1962年,公司連續第四次破了紀錄,銷售額為2.76億美元,淨利潤為4500萬美元——利潤率達16.4%。在《幸福》雜誌所列的美國500家最大工業公司的利潤率中,吉列公司排在第四位。更引人注目的是,吉列的投資回收率高居首位達40%——美國其他大公司都不敢宣稱有這樣大的獲利能力。
在製造和銷售剃須刀片這個最主要的業務範圍內,吉列公司壟斷了市場。1962年它占領美國刀片市場的70%,零售額有1.75億美元,而1946年的市場占有率隻有40%,零售額為8600萬美元。
盡管它昔日的行為無可挑剔,它所獲得的利潤也令整個美國工業界都垂涎三尺,但是,一個決策失誤,讓它再也經不起對手的競爭。20世紀60年代早期,曆史悠久的吉列公司錯誤地估計了本行業中的新產品(不鏽鋼刀片)對它的影響,它不願與同行的重要產品(高級藍色刀片)互相拆台(奪走銷售額),從而拖延了向市場介紹自己的不鏽鋼刀片的時機,使得競爭者趁虛而入,結果吉列公司自己丟失了市場,再也不可能把市場全部奪回來。
可見,在競爭中,進行一項發明試驗哪怕得到的是失敗,也總比什麼發明創造都不搞,隻是眼巴巴地看著別的企業搞發明、搞新產品獲得巨大成功從而成為自己競爭對手而無可奈何要強得多。
日本日清食品企業集團,1958年從一個加工水產品的小工廠轉為製造方便麵。到了20世紀80年代,它已經發展成了在日本國內擁有4家大工廠、9家子公司,並且在美國、巴西、聯邦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也擁有眾多的工廠和合資公司,它當初開發的方便麵,已經擁有了2500億日元的巨大市場。
日本國內的新聞記者曾問日清公司總經理安藤百福:“日清成長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企業家必須有挑戰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不會生產出熱門商品”,“商品是活的東西,必須滿足現代人的生活喜好,不斷進行研究開發出新產品。”的確,安藤百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不斷研究新產品,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結果。
1955年,安藤百福在大阪經營一家以加工、銷售食品為主的三喜殖產公司。每天的下班回家路上,他總能看到車站周圍圍滿人等著吃麵條。他就想,日本人這麼喜歡吃麵條,那我就做麵條。
但是,他不是想做熱湯麵,他想大量生產能夠保存很長一段時間的麵條,並且是能夠一衝就可以食用的麵條,這樣就方便人們隨時吃上麵條,不用在外麵排隊等候了。安藤百福把自己的想法向廠裏的員工一提,大家都感覺不大可能生產出這樣的麵條,反應冷淡。但安藤百福沒有氣餒,在家裏搭起了一間簡易工作棚,買了一台軋麵機,一個人開始試製工作。
經過數十次的實驗失敗後,他終於發現了油炸後的麵條,衝泡後容易熟,而且味道也很好。到了1958年8月,安藤百福製成的第一批產品——雞肉方便麵進入市場試銷。這年年底,安藤百福的公司改名為日清食品公司,正式開始生產、銷售方便麵。最初一段時期,批發商們都把雞肉方便麵看做一種時髦貨,不敢輕易買入。但大榮百貨店買入產品後,到了1959年4月就成功賣出1300萬份。
從此之後,方便麵迅速傳遍日本,傳向全世界,成為人人喜歡的速食食品。當然,這一創新也讓日清集團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現在日清食品也進入了中國市場,為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不斷推出多種多樣的新產品。繼“出前一丁”、“UFO炒麵”、“開杯樂”等幾大係列產品在北京市場熱賣之後,日清中糧食品有限公司又再次推出了“出前一丁”拌拌麵係列魚香肉絲麵、炸醬麵及“UFO炒麵”係列濃香咖喱炒麵、肉香泡菜炒麵四種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