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掖大佛寺:皇家寺院的隱秘歲月(2)(1 / 1)

專欄

文/阿爾

“元朝天下,宋朝皇帝”之謎

遊曆大佛寺,仿佛讓我無意間經曆了一次撲朔迷離的曆史穿越。據傳,張掖大佛寺為元世祖忽必烈的降生地,而南宋少帝趙顯與大佛寺的關係,更令我浮想聯翩——曆史打開了另一扇循環的因果之門。一段荒誕卻又讓人將信將疑的故事,使人慨歎世事的難料。

這是一出堪與《趙氏孤兒》相比的曆史大劇,就這樣隱藏於民間野史裏,活色生香,代代流傳。

據元明之際的《庚申君遺事》、《西湖誌餘》等稗史傳說:南宋滅亡,年方6歲少帝趙顯被俘,解送至大都,忽必烈為籠絡南宋丞相文天祥和江南漢族,授趙顯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並封瀛國公;其後又將一位郡王的孫女下嫁趙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突然下詔“命瀛國公趙顯學佛於吐蕃”(時張掖屬蒙古唐兀特省,故稱“吐蕃”地)。

趙顯偕母親全太後、妻子罕兀魯來到張掖大佛寺,太後削發為尼,趙顯皈依佛門,出家後先住在甘州白塔寺,未幾遷居大佛寺,潛心鑽研薩迦派佛學,譯出大量佛經,成為一代高僧,被稱為“合尊大師”。公元1311年元武宗駕崩,其弟仁宗繼位。當時武宗的兒子——周王被貶雲南,後逃往張掖,與趙顯結為好友。周王見趙顯的兒子相貌不凡,乞為己子。趙顯深知自己的處境,遂以母子相托,並將其子改名為“妥歡貼睦爾”。後來周王登帝位,即元明宗,不久被複辟的文宗篡弑,並將罕兀魯母子流放。3年後,文宗傳位於寧宗,不數月幼帝寧宗亡故,太後乃命立妥歡貼睦爾,也就是趙顯的兒子,於公元1333年即位,稱惠宗,又稱順帝,因此民間就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一說。

曆史就是這般幽幽暗暗,曲曲折折,明滅可見的卻是塵世的滄桑,以及由此而生的戲說謎團。有時我想,真實與傳奇,不過是一次你我的相遇,或許,此番就是我與大佛寺在西北的唯一邂逅,從此不再相見。

皇家寺院的藏經傳奇

在大佛寺,我要向本覺尼姑致敬。

這天中午,修繕大佛寺的工人們席地而坐,和著寡淡的青菜,大口大口地吃著饅頭。見此情景,本覺尼姑突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她的一生,隻和一部經書有關。這,難道真的就是“因緣”?

在這幽深的大殿裏,立著二十多個沉默不語的紅色木櫥櫃。櫥櫃裏麵是一盒盒經書,那便是被稱為“佛國天書”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

明成祖朱棣將建文帝趕下台後,遷都北京,登基伊始,便采取了諸多籠絡手段,向全國各地頒賜禦刻佛經是其中之一。佛經的雕刻前後曆時30年,共收佛經1621部,6361卷。駐守在張掖的一位太監,以這部《北藏》為藍本,出資將其中的第一部分《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用金泥重新抄錄了一本。由於采用了名貴的紺青紙和金泥,整部經書華美異常,這就是今天令人歎為觀止的“金經”。

1937年日機轟炸蘭州,駐防河西走廊的馬步芳部欲進駐大佛寺,張掖縣佛教協會會長張聲威與大佛寺住持妙顯為防不測,將佛經盡悉轉移至祁連山深處,後又秘密運回,把存放《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的經櫥全部秘密用土坯砌在藏經殿後部柱間。藏經的秘密,僅有幾人知曉,並由寺中住持一任任傳給最可靠的弟子,直到本覺尼姑。

大約在1952年,本覺尼姑住進大佛寺藏經殿旁的小屋裏看護佛經,在20多年裏,她對秘藏的經卷守口如瓶,即使在“文革”中被當作“牛鬼蛇神”批鬥,受盡了皮肉折磨,她也始終牢記師父的教誨,未向外人吐露一字半句。後來本覺年事彌高、貧病交加,1975年終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辭世。人們在拆毀燒殘的房子時,才發現12櫥完整的佛經。

這個傳奇般的護寶故事,終將一部佛經完整地留給了大佛寺,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將目光定格於一個從塵土中上升的身影。這其實是一個寂靜的人和一個寂靜的故事,在西北的蒼穹下,天藍得有些讓人心碎了。

大佛寺,此刻也更加寂靜,聽我用笨拙的文字述說著那些遠離塵囂的寂靜往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