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戰友盡孝的老兵們
開篇
作者:高家龍等
2013年8月9日中午,湖北省武穴市革命烈士陵園,對越自衛反擊戰退伍老兵何祥德、劉亮華、蔡勝軍3人來到5位犧牲戰友的墓前祭拜。“快30年了,兄弟們沒有忘記約定……”何祥德深情訴說,似乎長眠的烈士能夠聽到。
時間回溯到1984年,來自武穴市的毛國榮等人同乘一列火車,作為陸一軍戰士前往老山前線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每一次衝鋒前,戰友們都立下生死約定:不管再苦再難,都要替犧牲戰友盡孝盡責。
老山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武穴籍戰友中有120多人參戰,在1984年12月到1985年2月的3個月時間裏,毛國榮、吳和弟、周中良、陳少華、湯立強5人先後壯烈犧牲,他們最大的23歲,最小的才19歲。
陳少華的戰友程誌旗回憶說,陳少華在部隊是個炊事兵,臨戰前才整合到五班。考慮他沒有作戰經驗,連隊在第一次戰役中沒安排他上,結果他寫血書要求參戰。“他犧牲前一天晚上高興地找到我,說領導同意他參戰了,並留下一句囑托說,‘一旦我犧牲了,請照顧好我的家人’。”
1986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士兵都退伍回鄉了。想起戰友犧牲前的托付,老兵們決定抱團幫扶烈士親屬。
陳少華烈士的爺爺是建國前的烈士,父親解放後病逝,兄長在30歲時也因病去世,家中隻有老母親、兄嫂和3個年齡加起來還不到15歲的侄兒。老母親因家庭困難,不得不到寺廟裏度日。戰友們看到這心酸一幕,連忙將老母親接回家,堅持2個月探望一次,看看米缸裏是否缺米,灶上有沒有油吃,缺了就及時送去。老母親生病了,老兵們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輪流到醫院照顧,煨湯送飯……
吳和弟烈士的父親很早就病逝,母親在他犧牲後不久也撒手而去。家中兄長患有肝癌,全家就靠兄嫂一個人艱難支撐,年幼的侄子剛上初一,沒錢交學費。得知他家的難處後,何祥德、程誌旗、羅敏等21位戰友決定聯合出資,資助吳和弟的侄子讀大學。
湯立強烈士從小父母雙亡,是哥哥將他撫養成人。他犧牲後,哥哥一直想去部隊戰鬥的地方看看。2012年5月1日,在戰友程誌旗的資助下,湯立強的哥哥來到老山舊戰場祭奠。
從1987年開始,為了籌集資金幫助烈士家屬,在何祥德、羅敏、郭誌雄、鄧豔雄等戰友倡議下,“陸一軍武穴籍戰友愛心基金會”成立,基金會決定每年以捐款的形式募集資金,為5位烈士親屬提供幫助。基金會會長何祥德介紹,這麼多年來共有110名戰友加入,共籌集資金50多萬元。
記者看到,基金會還製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何祥德說:“近10年來,烈士的父母都年事已高,家裏難事也增多起來,老人看病、孩子上學,經常需要援手,做這個計劃,就是為了保證他們能得到及時的幫助。”27年來,老兵們堅持每年為5位烈士掃墓2次,不少於6次為烈士親人送生活必需食品。
“我們為犧牲的烈士照顧親屬,不隻是為了兌現一個承諾,也是在用行動懷念戰友。”何祥德告訴記者:“每次從烈士親屬家離開時,我總有心酸的感覺。隻要我們這些老兵還活著,就一定會替犧牲的戰友們照顧好他們。”
老兵們替犧牲戰友盡孝27載,這份深情也感動了不少烈士親屬以及鄉親們。烈士陳少華的母親就時常對何祥德說,欠下的恩情隻能來世再報了。“我兒子有你們這樣的好戰友,我想他九泉之下也會安息的。”
(摘自《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