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浙江處州府青田縣人,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輔佐朱元璋,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朱元璋對他十分賞識。
少年得誌的劉基,很想為元朝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時正處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吏治不清,整個社會統治已是搖搖欲墜。但他並沒有感到獨木難支,而是積極投入政治活動。他以身作則,為官清正,時常與那些貪官汙吏作鬥爭。可是沒過多久,劉基碰了個滿鼻子灰。上任後不久,由於受人嫉恨而被排擠。又過了不久,他又因上當彈劾監察禦史失職而得罪上司,被排擠回家。
官場失意對劉基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不惑之年的他,本來以才自恃,總想通過效忠元朝來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可是每次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根本沒人重視他的才華。無奈之餘,他隻得隱居山林,寫詩作賦,抒發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抑鬱心情。
正當他報國無門之時,朱元璋領導的一支紅巾軍先後占領了諸暨、衢州和處州,隨後又拔除了東南一帶元軍的一些孤立據點,占領了浙東大部分地區,並極力網羅各地知識分子、知名人士,希望他們出來輔佐自己幹事業。在浙東早已聲名鵲起的劉基,自然列入了被邀請的名單。
此時的劉基已年過半百,他以為此生碌碌無為,再也指望不上什麼靠山了,一身的才幹也就要付之東流,又加之對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願意出山。經過朋友再三勸告,又考慮到身家性命,他才決定去應天府(今南京),對朱元璋進行觀察。
劉基到應天府之後,心情依然很抑鬱。朱元璋召見他那天,他懶懶散散地來到朱元璋的帥府,見朱元璋隻是略略一拜。當朱元璋問他怎樣建立功業時,劉基隨機想出了治國十八策,說得朱元璋連連稱道,親自為劉基斟茶,繼續向他詢問有關創業的各方麵的意見。朱元璋禮賢下士的態度使劉基那顆已經冰冷的心重新得到了溫暖。朱元璋為了籠絡像劉基這樣的文人,專門修建了一所禮賢館,對文人們給予特殊的待遇。而且每當聽到他們談論高深的政治見解時,便會心動,常常會立即采納他們提出的正確意見。劉基覺得總算遇到了明主,便忠心耿耿地輔佐朱元璋,他決心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朱元璋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
“識貨”的老板,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貴人,他能使我們迅速接近成功。隻要我們練就一雙慧眼,找到“識貨”老板,何愁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呢?
老經驗:
“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一個人具備廣聞博識、滿腹經綸固然重要。不過,你這些才華總要找到得以施展的地方。
隻要你認準了能夠提拔你、賞識你的貴人,你就要向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使他們對你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