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6巴氏奶PK常溫奶 營養無差別(1 / 2)

巴氏奶PK常溫奶 營養無差別

牛奶之所以需要加工的原因是因為擠出來之後,如果不采取措施隻有5小時的保存期,否則將被微生物汙染而腐敗變質。

今年年初,在北京召開的乳品營養與健康研討會上,形成了一個“共識”:不同加工工藝對牛奶健康功效無影響,常溫奶和巴氏奶健康功效無差異。來自國家食品與營養谘詢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奶業協會、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中國農業大學等機構的近20位國內權威的營養專家、醫學專家與會。

會議共識被媒體報道後,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並不認同,他認為,這個結論應該修正為:不同加工工藝對安全飲用牛奶無差異,常溫奶和巴氏奶的健康功效有差異。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液態奶以巴氏奶和常溫奶為主,進一步考察我國液態奶的品種結構,現狀是高溫奶的市場占有率約為70%,巴氏奶不到30%。而這二者的優劣爭議,由來已久。

【由“賣奶難”引發的乳品結構之爭】

進入2015年,奶價的繼續下跌引發了業內的深切憂慮,隨後出現的乳品企業限奶、拒奶以及奶農的倒奶維權,用牛奶喂豬和澆地,更是讓中國奶業成為各種媒體的頭條,並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

1月19日,伊利發出一份通稿稱,近期國內一些地方出現奶農“賣奶難”問題,經過媒體的大量報道儼然已演化成中國奶業的一場危機,在各類探討“賣奶難”問題成因和解決之道的報道中,也出現了不少“雜音”。比如,有所謂“專家”在接受采訪時稱,當前我國液態奶消費中低溫奶比重偏低的產品結構是造成奶農“賣奶難”的重要原因,聲稱應該大力推廣巴氏殺菌的低溫奶,認為低溫奶才是未來中國液態奶消費的主流產品。

作為國內“常溫奶”的巨頭之一,伊利認為,將奶農“賣奶難”現象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巴氏奶和常溫奶的消費結構不合理,是對中國奶業市場的誤讀。分析此次“賣奶難”現象的成因,從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這既有國外乳製品進口量大幅增加的影響,也有國內生鮮乳價格持續走低的因素,但客觀地看,這應該是中國乳業在提檔升級過程中必然經曆的階段,凸顯了國內奶牛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

中國奶協原常務理事、廣東省奶協副會長王丁棉介紹,中國巴氏鮮奶的輝煌時期是在2000年之前,當時的市場份額超過70%。原因是當時的常溫奶處於發展剛起步階段,目前的巴氏鮮奶占液態奶市場約20%。2011年的生產總量約為180萬噸,2012年生產總量約為195萬噸,與上年同比增長約8%,市場容量約為200億元。

就全國而言,巴氏鮮奶市場發展比較好的或成熟一點的地方,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因此,生產巴氏鮮奶的這些乳品企業又被業內稱為城市型乳品企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台灣的巴氏鮮奶市場,中國台灣用了30年培育市場,巴氏鮮奶已經成為全島的牛奶消費主導產品。2011年的市場總銷量為28.42萬噸,而常溫奶隻有0.601萬噸,巴氏鮮奶的市場占有率高達98%。

【我國國情決定了常溫奶占市場主流】

“我國具體國情決定了常溫奶占據市場主流的局麵。”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表示。我國跨越的緯度大,地形複雜,牛奶主產區位於北方,而大量消費市場在南方,隻能通過發展運輸半徑大的常溫奶進行“北奶南運”,才能解決全民飲奶的問題。如果“北奶”無法“南運”,大量北方地區的原奶會麵臨無人收購或減少收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