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手帕這個玩意除了農村基本上沒人再用這個玩意。雖然縣裏也曾經搞過幾次改革,幾次折騰下來,廠裏的負債反倒增加了不少。
手帕廠現有員工接近800人,加上退休工人的話,總人數接近1000人。按照縣裏的核算,手帕廠的資產大概在8000萬元,但拖欠的原料費、銀行貸款等等核算下來,負債接近1.2個億。
這些年要不是縣財政每年都要拿出好幾百萬貼進去才使廠子沒停產,但這幾年也把縣財政拖的夠嗆。即使是鄧昌平當書記的時候,也想過把這個包袱甩掉。
但這時候的手帕廠盤子大、人員多,負債重,完全成了誰碰誰死的雷區,都不敢輕易去碰。
當然,手帕廠在別人眼裏是雷區,在柏景峰眼裏卻是政績。自從上次罐頭廠改製事件之後,柏景峰知道再打農家食品的念頭已經行不通了。還真是定下心來把全縣大大小小的國有企業情況都摸了一遍。
柏景峰雖然也是個紈絝,但怎麼著也在中央計委上過班。等摸清楚這些廠子的底細,他就發現這手帕廠表麵上看起來半死不活的,實際上還是大有潛力可挖。
手帕廠雖然說負債這麼高,但通過幾次改革倒讓廠裏的裝備也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之所以火不起來,關鍵還是在產品上。幾次改革都是以提升手帕品質,開發手帕品種為主,根本沒考慮過變更產品。但這跟丐幫幫主還是乞丐是同樣的道理,手帕做得再好也是手帕,還是賣不出去。
把手帕廠的材料仔仔細細分析透了,柏景峰想到潘家也有進軍內地紡織市場的計劃,就專門找上了潘熊。潘熊這些年一直呆在京城也已經膩得慌,柏景峰的提議正合了他想換個地方玩的心意。當即讓他傳份材料過去,好讓他向家族申請支持。
聽到潘熊要去福洲搞投資,潘家能當然大為高興。就這麼一筆投資,既讓潘熊得到鍛煉,又給柏景峰創造了政績,還給家族帶來了利益,簡直就是一舉三得的大好事。
潘家能不僅以最快的時間同意了潘熊的這次投資計劃,還迅速組件了一個操作團隊跟著潘熊到了福洲。
有投資商看中老大難手帕廠,無論是趙長春還是李振都是真心表示歡迎。為此還召開了一次常委會,成立了以柏景峰為組長的洽談領導組負責接待潘熊一行。
等潘熊到來的那一天,縣裏還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舉辦了接待晚宴,以充分表達縣裏的歡迎和支持。
不過潘熊就是潘熊,那種紈絝的本性到哪裏也改不了。到福洲沒幾天,他就把洽談的事扔給操作團隊,自己整天就在福洲縣裏的一些歪門邪道的場所晃蕩。
這小子做生意不行,但搞歪門邪道倒真有一套。在福洲呆了沒多久,靠著出手闊綽和柏景峰的牌子,還真被他籠絡了一班子在縣城裏混的混混們,成了所謂的“潘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