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對於喜歡感情用事的領導評價不會很高,作為領導者應該努力做到寵辱不驚,喜怒不形於色。
人在發怒時常常失去理智,因此古人雲:“怒不可以興師。”對於一個聰明的領導者來說,應做到避免怒而行事。每個人都會知道自己的心情如何,精明的領導更要懂得自己感到情緒不佳的時候決不采取任何行動,而要等到能夠對自己麵臨的難題付之一笑時,才采取行動。憤怒時不采取任何行動,“三思方舉步”,這是容易發怒者避免失誤的妙法。一個高明的領導應做到使自己盡量少怨,盡可能不怒。
司馬光是個有學問有涵養的人。一次,範稹和司馬光都想奏請皇帝頒布東律尺度的法令,兩人反複討論,書信往返數萬言。他們從前都曾在秘書閣任職,在東律方麵有不同見解,於是兩人常常就用下棋來決勝負,但司馬光一直沒有取勝過。過了二十年,司馬光在京,範稹來看他,別的書都沒帶,隻帶了從前討論過的八篇東律。他們爭論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決定以投壺來決勝負。這次範稹輸了。司馬光高興地說:“大東還魂了!”他們二位討論東律為什麼以下棋、投壺這些遊戲來決定勝負呢?是為了平息自以為是的傲氣。這種傲氣很難平息,隻有虛心才能講清道理。如果爭論激烈,用詞尖銳,隻能加深雙方之間的矛盾。
鬆下幸之助認為,任何一個領導者,他總希望自己是理性的人,至少較多的是理性人,而不希望受到太多的情緒人的影響。
現代領導者參加的社交活動越多,對全局的整體了解越透徹,也越能排除情緒的影響。由於人與人之間長期的共同生活,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彼此之間的憎惡、自私、非理性行為就容易暴露。為了排除組織內部情緒的影響,一個機構往往需要聘請外界的顧問來加以裁決。人們常說的“不識廬山真麵目”,也就是這個道理。
事物是複雜的,任何領導者總是不斷地陷入客觀與主觀、理性與情緒的漩渦之中。領導者的責任是力求減少情緒麵,擴大理性麵。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領導者就需要加強長遠的智力投資,如普及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等。
下屬對於喜歡感情用事的領導評價不會很高,作為領導者應該努力做到寵辱不驚,喜怒不形於色,增加決策的理性成分,盡量減少感情和情緒因素對工作的影響。隻有這樣的領導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才能贏得下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