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藥企的最初使命

市場

作者:寇尚偉

《銷售與市場》:天普的產品定位是什麼?未來會不會開發普藥產品?特藥與普藥在營銷上有何區別?

李翰明:天普藥業主要定位於危重疾病的生物醫藥領域,目前還沒有研發普藥的打算。

大概是在2000年,很多公司都轉向普藥市場,湧現出了一大批諸如感冒藥、降血壓、降血脂之類的普藥品牌,但是過了這麼多年我們再來看,發現真正生存下來的品牌並不多,藥企還是應當回歸最初的使命,舍得在產品研發上投入,專注於醫學難題的攻克,而不能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看到什麼賺錢就一窩蜂地跟上,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與特藥相比,普藥更像是快速消費品,經過這幾年井噴式的發展,普藥市場已經接近飽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普藥的醫學成分不多,產品特性不明顯,同質化嚴重,隻能靠包裝和宣傳來製造產品差異化,因此在營銷上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支付大量的廣告費用,這無形當中也壓低了利潤空間。而特藥不一樣,它本身的產品特點和醫學的證據就很突出,一個臨床試驗的數據就足以說明一切,不需要太多的產品包裝,它的重點在產品研發本身,而不是營銷賣點的競爭。

《銷售與市場》:據悉,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將投入750億元資金進行扶持,以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這會給天普帶來哪些影響?

李翰明:這個肯定是有影響的,國家政策方麵的扶持會吸引很多海外人才的回歸,會刺激國內產生一大批新興的研發機構,外部研發機構由於沒有公司製度的約束,更容易產生一些創意出來。而隨著藥品研發越來越難,越來越多的藥企開始尋求與研發機構合作或采取外包的模式。現在的藥品研發已經不能單靠自身的力量了,首先是研發的周期越來越漫長,從美國FDA近年來批準的藥品數量就可見一斑,一款藥研發下來需要十幾年是很正常的事;其次是研發的資金投入越來越多,許多大的藥企通常投入年銷售利潤的15%~20%,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最終能不能通過臨床試驗還不一定,所以要冒很大的風險。

在當前這種形勢下,藥品研發隻能靠國家整合各方的力量來推動,與外部研發機構的合作或者外包將會是未來的一個標準範式。天普目前也正在尋求與外部研發機構的合作或直接投資,比如為一些缺乏資金的研發機構提供資金和設備支持等,當然,我們也希望政府今後會繼續加大扶持的力度。因為說實話,幾百億元資金看起來體量很大,但是對於醫藥研發這個“燒錢”的行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一款新藥的研發資金通常需要十幾億美元,就算在國內減半,這750億元能產生的效力也是很有限的。

《銷售與市場》:2012年,跨國藥企紛紛迎來“專利懸崖”,時隔一年,在您看來,中國製藥企業是否很好地抓住了這次機遇?去年天普引進羅氏的邦羅力是出於何種戰略考慮?

李翰明:目前來看對中國藥企的影響不是太大。因為中國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專利保護意識,加上專利產品在中國的注冊周期比較長,一般要3到5年,這都大大限製了專利產品的進入和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據估計專利產品在中國醫藥市場的份額不會超過10%,所以即使所有的專利產品都到期,所釋放出來的市場空間也十分有限。

去年我們引進了邦羅力,其實看重的不是它有沒有專利,而是藥品本身,我們認為它是一款腫瘤治療方麵很好的藥,是符合當前的市場需求方向的。原先的同類藥其實很不安全,尤其是對腎髒傷害很大,而這款產品就沒有這方麵的問題。這次羅氏選擇與我們合作,也是希望通過與一家有實力的企業合作,來推動這款藥打開中國市場。而對於我們來說,也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學習跨國企業的經驗,為將來向海外市場拓展作準備。

在國際化的戰略準備方麵,除了與跨國企業合作,引進新藥,我們也非常注重內功的修煉。首先一點就是要打好基礎,包括你的產品研發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辦公自動化能力、市場開發拓展能力等等,隻有具備了這些,然後你慢慢在某一個領域做到了國內市場的老大或領導者,你才有參加國際比賽的資格。其實,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的產品能力已經沒有問題了,主要是缺乏國際型的人才,真正懂得國際市場的開發管理,能嫻熟地與國外市場對接的人才是少之又少,等到留學海外並留在當地企業工作的這批人成熟起來之後,就會順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