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話題,總的來說要審時度勢,緊扣會議主題,根據會議進行的情況合理取舍。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加以考慮。
一個是聽者反應。聽與說雙方,就即席講話的效果而言,應該以聽者為主。領導即席講話的成功,能夠吸引聽眾,喚起聽眾的共鳴,使聽眾感受到領導的情緒。為了做到這些,首先,要選準能夠吸引聽眾的話題,才能掌握住聽眾。假如對於所說的話題,你津津樂道,興味十足,但是聽眾卻不感興趣,這樣的話就不如不說。要選準吸引人的話題,就必須對說話的場合、時間和聽眾進行充分的研究。即席講話最好選那些適情適時,有一定新意,能給人以啟發的內容做話題。當然,也大可不必為了吸引聽眾,搜刮肚腸翻出奇聞軼事或是深奧哲理,這樣難免有嘩眾取寵之嫌。
另一個是發言者自身的感受。要選取那些自己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內容作為話題,這樣才能全方位打開你的思路,激發你談話的興趣,有話可說,講起來才能旁征博引,應付自如。隻有對話題非常熟悉,才會產生強烈的表達願望,覺得這些話真是不吐不快,這樣才能使講話連續不斷、滔滔不絕。若是個不熟悉的話題,說起來覺著底氣不足,弄不好到了中間卡了殼,窘態畢現。
要把話題說清說透,還需要確立所要表達的觀點,表達的觀點應該為順利完成話題服務。觀點是即席講話的核心,是統領講話的綱領。領導身居高位,講話要負責任。他所傳遞的信息、所表達的意向、所推崇的觀點往往會對下屬產生巨大的影響,左右組織的發展方向。因此,領導在講話時所表達的觀點應當是正確的,從而起到宣傳真理、鼓舞人心、祛邪扶正、推進工作的作用。
第三,言之確鑿,以理服人。
“實事求是”是即席講話的一個基本原則,作為領導者說話要尊重事實,保證自己選用的材料都是翔實、準確的,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收到預想的效果。
應以事實為依據,特別是在提出批評意見時,才可以令對方心服口服。我們可以說馬丁·路德小時候即倔強又頑皮,但如果我們說馬丁·路德承認他的教師經常打他手心,而且有時候一個上午要打上15次之多,這樣是不是更有說服力?比如說某位領導被要求就企業內存在的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發表意見。若是他開口閉口隻是“效率不高,辦事拖拉”幾句空洞的套話反複講,恐怕很難令對方立刻接受,你這麼說有什麼依據呢?要是他經過深入的調查,對下屬的工作時間、工作完成情況、單位時間的工作完成量、平均每人的工作完成量等數據有所了解,簡單的幾個數字擺在人們麵前就足以說明問題了,不用費太多口舌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言簡意賅,真情動人。
即席講話的時間都不長,多則五六分鍾,少則兩三分鍾。內容相對集中,一次隻說一個問題,力求說深說透。許多人並不明白精練的重要性,幾分鍾可以講完的內容偏要洋洋灑灑地談上半天,如同溫斯頓·丘吉爾對他兒子蘭道爾夫的性格所作的評價一般“他空有一門大炮,卻沒有多少彈藥。”隻要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講透徹,不必長篇大論,一樣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言簡意賅”的精妙所在。
前麵提到過,美國前總統裏根在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致詞,僅有16個英文單詞,翻譯成中文也隻有二十幾個漢字。短短的二十幾個字的講話,把第幾屆,什麼會,在哪裏開,其時代特征都講了出來。這一講話,創造了奧運會開幕式講話的最精彩而簡短的記錄。正所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生拉硬扯,恣意編造,隻會破壞領導者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要語不繁,字字珠璣,能使人不減興味。而冗詞贅詞,嘮嘮叨叨,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