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尷尬
小品
作者:林夕
那天中午,我正午睡,電話鈴突然響了,是女兒。
“媽媽,《人生如下棋》是你寫的吧?”
“是啊,怎麼了?”
“太好了!我們上午語文考試,閱讀分析題就是你這篇文章,讓分析作者的創作手法,寫出中心思想。我剛才和同學說起這事,他們讓我問你標準答案,你肯定知道。”
“嗯——”我沉思著道,“這篇文章是好多年前寫的,什麼意思我都有點忘了。再說,作家寫文章,是有感而發,並不是想好一個中心思想再寫。”
女兒不甘心,又道:“媽媽,我這樣答的,你看對不對?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有遠見,不能隻看眼前的利益。”
我一聽笑了:“你回答得挺好,把我沒想到的都說出來了。”
幾天後,女兒放學回家,一進門就冷個臉,我問她怎麼了?她說那道閱讀分析題她沒得分,因為和標準答案不一樣。她埋怨我說:“都怪你。”
我哭笑不得,安慰她說:“好文章是讓人欣賞,給人啟示的,根本不應有標準答案。你能獨立思考,回答問題有高度,有意境,我給你滿分好了。”
無獨有偶,這件事後不久,一個周末,女兒在家做作業,又遇到同樣情況。
“閱讀《母親的存折》,分析這段話:母親拿出一個小綢布包,深深地看了一會兒,慢慢抬起頭,緩緩地道。作者在這段話中,連續用了3個疊詞:深深、慢慢、緩緩,作者是什麼意圖?”
這篇文章也是我寫的,於是,女兒向我要標準答案。我認真地審了一遍題,有些感觸地說:“我寫這篇文章時,根本沒想到要用3個疊詞,我也是現在才發現自己用了3個疊詞,我這樣做是什麼意圖?我想,是為了強調母親此時的情感狀態吧。”
可惜,第二天,女兒作業交上去,隻得了一半分。
女兒半是沮喪半是疑惑地問:“媽媽,這些題的答案是誰定的,連你這個作者都答不上來?”
我沉默了一會,說道:“能讓原文作者犯暈的,隻能是‘語文專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