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諫言(1 / 2)

禦書房內,******坐在書案前,手持兩份奏折,對著兩人說道:“楊卿,張卿,這折子是怎麼一回事。”

******說話的語氣稀疏平常,並未有宮外盛傳的暴躁。

今日早朝,楊覃思與華國公(張淼)各自呈上一份奏章,奏章的內容是楊覃思和駙馬共同商量的。

大風國傳國兩百多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外無戰亂,內無憂患。

******是個愛享受的君主,可慶的是******沒有亡國之君的昏庸,殘暴,無能。

兩年大旱,帶來的災難,無疑是******最頭疼的事。

起初,因旱災的事,******的脾氣是有些浮躁,近一百年來,大風國從未出現旱災,怎麼隻有他當帝王時,偏偏出現旱災?

之後,******也在思考旱災的原因,又派人去災區調查,結果群臣給出的結果都叫他失望,朝廷養著的官員,來事時,沒一個能派上用場,他越想越氣,暴躁的脾氣也就練起來了。

今日早朝,先是楊覃思呈上一份奏折,******無精打采地拿著奏折翻看了一眼,隨後精神一震,道;“眾卿還有事?”

一陣沉默,現在重要的事隻有旱災,其餘雞毛蒜皮的小事,現在都不是事。關於旱災,朝臣們各懷鬼胎。

接著,華國公亦呈上了一份奏折。

******一看奏折,眼裏全是笑意,麵上未流露半分。

華國公的奏折與楊覃思的奏折如出一轍,上麵寫道“災區水源,密尋。”

******明白他二人的意思,下朝後,名太監把二人領進來了禦書房。

華國公答道:“陛下,事實上,災區水源已有著落。”

事實上,災區水源的事早有著落了,隻是群臣或為利益,或被威脅,不願說而已。

楊覃思道:“陛下,旱災真實原因也是因為這些水源。”

楊覃思,你這句話就是廢話,旱災不是因為水源,還是因為什麼?******腹議道。

隻是,此水源非彼水源。

楊覃思接著說道:“我任陝甘總督時,一年前因有一地區豪族占據水源,曾八百裏加急向陛下上傳一份奏折。”

楊覃思現已調職回京。

******回想,道:“未曾收過。”

大風國,凡官員的奏折,現送至通政使司點檢,再由內閣票擬後呈皇帝裁定,朝會上呈上的奏折例外。

也就是說,楊覃思先前呈上的奏折在通政使司,或內閣出了問題。

******道:“楊卿,任陝甘總督,政績卓越,朕會賞賜與你。一個奏折的疏忽,朕不會怪罪於你。”

陛下,雖然你沒經曆過皇權之爭,直接登上皇位,至少也沒這麼遲鈍吧。

楊覃思跪下,道:“臣有罪,陝甘地區亦出現一兩處旱區,之後臣多次上書,亦無果。不得不妥協於豪族,給他們占據一些水源。”

陛下,我這麼說,您該反應過來了吧。

“什麼,你是說地方豪族與中央官狼狽為奸,中央官攔你的奏折!”******一怒,將茶杯反手擲於地上,茶水四濺,茶杯粉碎。

旁邊的太監一滯,向後退一步。

“這幫奸儒,食君之祿,忠君之憂。他們都忘了嗎?”

“如今為了自己的錢袋,連自己的職責都忘啦。我要懲罰他們。小安子,我要擬旨。”******攥著拳頭,在書案上連錘了兩下。

華國公連忙跪下,與楊覃思齊聲道:“陛下,息怒,此事牽連甚廣。”

牽一發而動全身,絕非一道聖旨就能解決問題。

“陛下,此事華國公已經調查了七七八八。”楊覃思說道。

******鬆開拳頭,轉怒為笑。

楊覃思,你的意思是不需要再費力調查了?

“陛下,臣初步調查與地方豪族占據水源有牽連的官員占朝臣的半數。”華國公不等******開口,道。

“可惡,朕的朝廷什麼時候被這**儒占據了。”******仿佛被推進了冰窟裏,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令一條消息打擊了。

“陛下,地方豪族占據水源一下隻要深入調查就能知道,雖說有半數朝臣有牽連,但是還有半數朝臣都多多少少與旱災打過交道,不可能不知情,這說明什麼?”楊覃思抬頭與******目光對視,等待******的回答。

“你是說,這半數朝臣受那**儒威脅。”******推測道。

楊覃思和華國公默默地鬆了一口氣。

幸好,幸好,陛下還是不笨的。

“陛下,這半數朝臣還是有機會來諫言,但是,他們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楊覃思說道。

“你是說,他們或許是牆頭草,或者是隻想過安穩生活的人。”

“這群儒生,都把朕當成什麼了?”******越想越氣,但這次他抑製了自己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