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瑃用完午膳,從酒樓走出來,還沒登入馬車,便被一老人攔住。
半路攔人。
這場景怎麼有些熟悉?
楊淑瑃是個不關事的,直接進了馬車,剩下的交由筱霞處理。
“姑娘,你還記得我嗎?”一老人看到筱霞歡天喜地道。
“你是誰?為何攔我家夫人的路?”筱霞問道。
他是誰?好像有點印象。
“姑娘,可找到你們了。那天我攔住馬車,蒙夫人大恩,賞我一根金簪子,我當了錢,請了大夫,買了吃食,才把我病了的孫子,餓著的老伴救活了。姑娘,想起來了?”老人望著筱霞道。
“你就是那位老丈呀,那天你裝扮的就像乞丐。現在,衣著幹淨整潔,一時,沒認出來。”筱霞道。
怎麼就突然找到我們了?
是不是又遇到什麼困難呀?
不像呀,這老丈精神爽朗,絲毫不見憂鬱之氣。
“那天確實是乞丐,原本準備乞討,老天垂憐,讓我碰上了夫人這樣的好人。”老人不好意思,道。
夫人的大恩,不能不感謝。
“現在,你找夫人何事?”筱霞打量著老人。
這老丈該不會是又來向夫人討要銀錢吧,看起來也不像呀。
“我是來感謝夫人大恩的。”老人道。
原來隻是來謝恩的,看來是想多了。
“你那天已經磕頭謝過恩了。”筱霞道。
這瘦弱的老丈要磕多少頭?他受得了嗎?
“回去後,我那孫子追問我,哪來的錢,我就告訴他了。他就堅持要來尋夫人,報夫人大恩。”老人歎道。
“那怎麼就隻有你一人在這。”筱霞追問道。
難道老人的孫子的已病入膏肓——藥石無效?
因此,老丈的孫子方提議給夫人當仆?
筱霞心中默默流淚,老丈好可憐!
“我那孫子和老伴分別在城裏尋找帶這個標記的馬車。”老人指著馬車的標記說道。
為了感謝夫人大恩,我們全家人都出動了。
“老丈稍後,我去問問夫人。”筱霞說道。
萬幸,他們全都健康地活著。
筱霞與楊淑瑃說明了緣由。
“夫人,叫你近前說話。”筱霞道。
“是。”老人道,低著頭走到馬車前。
“家裏情況如何?”楊淑瑃道。
“托夫人的福,都活過來了。”老人道。
“那金簪子當了,還餘多少銀錢?”楊淑瑃道。
“當了三十五兩,花了一兩,還餘三十四兩。”老人道。
“三十兩夠一個五口之家過著小康生活,生活三年。報恩倒不必了,你們好好生活吧。”楊淑瑃道。
施恩是件自由的事,報恩是件自願的事,接受報恩是件複雜的事。
楊淑瑃不大願意接受複雜的事。
“我那孫子讀了幾年的書,這幾天天天跟我念叨著,什麼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夫人大恩,我們全家願伺候夫人。”老人道。
“不必了,我不缺人服侍。若真找不到活幹,我可以幫你安排。”楊淑瑃道。
“夫人誤會我了,我雖沒像我那孫子讀過書,但也知道,有怨抱怨,有恩報恩。其實,那天也不是我第一次乞討,路上行人匆匆,最多隻給一兩個銅板,隻有夫人您心善,給了我們一個金簪子。不然我們全家還得死人,現在,我們隻是想報答夫人的救命大恩,望夫人成全。”回憶勾起老人的傷心事,也許是老了,比較脆弱,容易受傷,老人哽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