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持真實性 加強指導性 力求生動性(1 / 2)

——試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探討新聞“三性”

論壇

作者:張斌

【摘要】真實性、指導性和生動性是新聞的基本屬性。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和寫作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始終把握新聞“三性”,以達到杜絕虛假報道,增強社會責任,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維護新聞工作的崇高社會聲譽之目的。

【關鍵詞】新聞真實性 指導性生動性

一、物質的第一性決定新聞的真實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在新聞學上就是事實與新聞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原理運用在新聞學上就是事實第一、新聞第二,沒有事實便沒有任何新聞。這就是唯物論的反映論在新聞學中的具體運用,是馬克思主義的新聞學原理。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可是,在我們的宣傳中還時而出現失實的報道。概括起來,大致有這麼幾種:一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如:2009年7月6日,中華網和百靈網等網站發布的一條新聞稱:含山縣駱集一山村農婦在棉花地裏摘棉花時被蟒蛇生吞,便通過移花接木的技術處理,配發了一組係列圖片,看了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後經查實,這則新聞純屬子虛烏有,完全是一條杜撰的假新聞。二是以點代麵,以偏概全。說某個地方某項工作好便一切工作皆好,一俊遮百醜。三是生搬硬套,似是而非。就是事先確定好角度,再把事情往這個角度裏套,這在報道工農業生產的稿子裏常常出現。

失實的報道不隻是上麵說到的三種情況,還有張冠李戴、任意套大、合理想象、添枝加葉、任意拔高等等,不一而足。

失實原因,除了工作作風不踏實、思想品質不端正外,重要的還是缺乏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修養。馬克思關於新聞的真實性有過如下論述:新聞報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事求是,要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要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現在,我們有些新聞報道是根據良好的願望來“創作”的,這就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實屬大忌。

二、唯物論的反映論要求新聞具有指導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產生意識,但是意識不是物質的消極產物,它一經產生,就對物質的變化和發展起巨大的能動作用和反作用。

新聞屬於社會意識範疇,是精神產品,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新聞這種意識形態同樣對客觀世界有著能動作用。它的能動作用,就在於它通過新聞事實的報道,向廣大人民表達新聞工作者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情趣愛好、意圖和傾向,借以對受眾和全社會發生影響。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聞的指導性,也就是輿論導向。特別是在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覽網站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輿論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