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隨筆
作者:張瀚池
【摘要】新聞發現是新聞學中的一個專用術語,簡單地說就是發現新聞。新聞發現是記者能力的一種體現。在新聞發現中學會感悟,需要的是時間、是學習、是琢磨、是觀察、是付出。
【關鍵詞】新聞發現 新聞事實 新聞感悟
新聞發現是新聞學中的一個專用術語,說白了就是發現新聞。發現新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它是新聞記者能力的一種體現。發現新聞或是新聞發現,考驗的不僅是一名合格記者的文字寫作能力,還有他的經驗積累、他對事物的分析觀察能力、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對新聞的感悟。有了對新聞的感悟,才能在感悟中產生靈感,寫出有分量的新聞作品來。
如何發現新聞?這個問題是許多記者,特別是剛剛入門,初學寫新聞的一些記者時常迷惑的一個問題。
社會在發現中進步,經濟在發現中發展,記者在發現中有寫不完的新聞。有人說,天底下有的是新聞,就看你記者發現沒發現。發現是記者的代名詞,新聞的競爭就是發現的競爭,發現不了新聞就當不了好記者。
站的高、看的遠、想的深,把許多事物、許多現象放到更為廣闊的範圍去觀察、去推敲、去比較,你的發現成果會更多、更好、更新鮮,新聞的生命力也會大大增強。
新聞事實被發現了,這些新聞事實是不是都能夠變成新聞呢?這也說不準。生活中有大量的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被人發現以後最終無緣成為新聞的現象並不少見。在我們的新聞實踐中,新聞事實已經發生了很長一段時間,公眾已經通過其他渠道知道了新聞的內容,遲來的報道才在報端和熒屏上出現,這種現象不也時有發生嗎?盡管原因各異,但如果你探究下去能夠證明這樣一個道理:一些記者缺少發現新聞的眼光。也就是客觀事實在被轉換成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轉換的環節被人忽略了,轉換是什麼?轉換就是發現。
說到新聞發現,可以聯係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也許會給人以有益的啟迪:
故事說的是一輛在沙漠中行駛的火車,坐在車廂裏的乘客一路上望去都是沙漠和滿目的荒涼。火車在沙漠中行駛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窗外如同複製的景物已經看得厭倦了,產生了視角疲勞。這時,列車行駛到一個地方開始轉彎,在轉彎處出現了一間小房子,看慣了荒漠的人們一下子都被這間小房子吸引了,直到列車開出很遠,不少人還扭過頭看著那間讓人眼前一亮的小房子。
小房子十分常見,為什麼人們單單對這間小房子如此的關注呢?原因就是行駛在沙漠裏的乘客,看慣了荒涼,眼前這間別有一番情調的小房子帶給了他們一種新奇的感覺。但這種看從新聞的角度講,它隻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發現,是一種隻關注事物表象的發現,還不能算做是對事物的存在價值進行探求的發現。
事情過後,一位有心的乘客留心研究了人們的這種好奇。他又乘車回來找到這間小房子,以每年三萬美元的價格租下了它,然後利用它做了可口可樂的牆體廣告,年收入高達十八萬美元。
從看到房子,研究人們為什麼那麼留心它,到租下它,利用它為自己創造效益,從新聞學的角度講,這位乘客實現了一種有益的發現。這種小房子的價值發現和記者發現有價值的新聞是同理的,都需要非同一般的發現力。
新聞發現力是記者在長期的采訪實踐中練就的一種技能,它是一種靈敏的嗅覺,一種見微知著的的超前意識,一種審視世界的獨特眼光。
我是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大學生,平時喜歡琢磨新聞,大學三年的寒暑假,有幸來到阜陽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實習,跟隨一些成名老記者拍攝了一些新聞。在新聞實踐中,因為聽到和接觸到許多鮮活的新聞案例,所以,對新聞發現就有了更深的感悟。新聞發現說的是記者發現新聞的能力,記者如何發現新聞,如何沙裏淘金,發現好新聞、重大題材的新聞,憑的是記者對新聞的一種感悟,通過這種感悟產生新聞的靈感,從而產生好新聞。所以,新聞的感悟是新聞發現的基石,是打開新聞發現大門的金鑰匙。
有這麼一個事例,可以說明新聞感悟在新聞發現中所起的作用。
阜陽電視台一名老記者前些年拍攝了一條商場火災的新聞,新聞事件發生在當地的一家大商場,大商場發生了火災,火勢很猛,商場裏堆滿了商品,火災發生時許多群眾和消防戰士一起參加了救火,從火場中搶救出不少的商品。新聞素材就這麼多,如何動手做好這盤“新聞大餐”,確實考驗記者駕馭新聞素材的能力。按照常規,當地發生了這麼一場大火,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人們迫切地想通過媒體知道火災是如何發生的,火災造成的損失有多大,救火過程中有沒有人員傷亡等等。記者順著這些常規思路去做新聞,不能不說是一條成型的新聞,一條有內容、有分量的新聞。但負責火災現場采訪的文字記者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比較、分析,認為采取大拚盤似的報道方法去報道這場火災,新聞不是不可以做,而是這樣的新聞太顯一般,缺乏提煉,沒有深度,做得不鮮活。他看到火災現場,許多群眾踴躍衝進火場,搶運的商品,被搶救出來的商品在火場外麵的廣場上被堆成了一座小山,沒有一個人去偷拿商品,記者的心裏既震撼又激動。震撼的是這樣的場麵太感人了,激動的是他發現了一條“大活魚”,一條可遇不可求的好新聞。這麼多的群眾參與救火,有序的組織對外搶救商品,而且沒有一個人私自拿走搶救出來的商品。群眾的見義勇為精神,群眾的文明意識在一場火災中被彰顯出來,這是講文明樹新風,倡導見義勇為精神最有說服力的鮮活教材!我們這位記者靈感一來,馬上確定了新聞的主題:濃墨重彩的報道群眾參與救火。新聞的標題是《群眾踴躍救火,商品一件不少》,新聞的視角很新,比單獨的報道一場火災更能讓觀眾從新聞中解讀到更多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後來這條新聞被評為安徽新聞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