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環境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誤區及對策(1 / 2)

業務探索

作者:金秋

【摘要】環境新聞報道隻有加入人文關懷的元素,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力,媒體才能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和使用價值,人們的環保意識才能得以加強。本文試通過指出當下我國環境報道在人文關懷方麵的幾個突出的誤區表現,針對人文關懷的缺失作一些思考。

【關鍵字】環境報道 人文缺失 人文關懷

一、環境報道與人文關懷

在各類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越來越成為新聞從業人員及媒體的關注點。對於“人文關懷”一詞,俞金吾先生是這樣闡述的:“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簡單來說,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人文關懷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傳播觀,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愛護人性,尊重人權。

環境報道作為環保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聞報道與環境事實兩者交融的產物,旨在關注自然、珍愛生命、引導綠色生活方式,從而推進人與自然的融合。因此,媒介的環境報道必須以人為核心要素,不僅要關注並尊重環境事件中的當事人以及受到相關影響的群眾,還須具有受眾意識,以受眾為本位,並力圖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二、當下我國環境報道在人文關懷方麵的誤區表現

1、從報道對象的角度來看

首先,在人文精神方麵存在廣度和力度上的矛盾問題。盡管近階段我國環境報道內容已逐漸由單一走向多樣,主題涉及麵由最初的“環境衛生”、“三廢”(“廢水、廢渣、廢氣”)走向整個生態係統,報道主線從汙染治理逐漸升華到環境與政策、法製、文化等層麵,但許多新聞在擴大報道麵的同時,人文關懷厚度也出現不足,報道視角上的狹隘導致人本深度的無力。

比如在做2011年“地球一小時”活動的專題報道時,我國各大門戶網站提供的多是“明星承諾倡導、各地熄燈響應、全國一片稱讚”這類流於表麵的信息,同質化現象嚴重,而極少有如南方都市報提出的關於“放大‘地球一小時’象征意義”一類的反思,廣大公民對於“地球一小時”的真實想法更是無法見於門戶網站頁麵,更枉論見諸報端。如此,整體而言,報道的人文厚度和力度尚且欠缺,環境報道公益性、倡導性的特質帶來了媒體的話語霸權,話語霸權下廣度優先的原則導致報道深度的不足。

其次,在公民權利方麵,存在受眾的知情權、話語權與被報道對象人格權雙方失去平衡的問題。很多新聞報道盲目追求受眾知情權,往往不惜犧牲被報道對象的一部分個人隱私權、名譽權,嚴重時還會訴諸法律。我國環境報道大體上已經由以揭露和曝光汙染現象為主,發展到既有對汙染的抨擊,又有對美好環境的頌揚。但是,環境報道的現實針對性決定了其勢必要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隱性采訪和批評報道成為提升環境報道深度和可讀性的常用手段,由此也容易對一些報道對象帶來感情傷害,甚至促使各類新聞侵權行為的高頻發生。

2、從受眾角度來看

其一,在精英化與平民化之間無法把握好一個度。報道要麼從領導部門的角度觀察問題,從企業的立場捕捉信息、提出問題,過多地關注那些具有重要性、顯著性的大事,忽視環保傳播公共性的特點;要麼在關注的題材上越來越瑣碎,在事件的立意上越來越市井,在功能的取向上越來越娛樂,在監督的指向上越來越模糊。過分的精英化角度、宣傳者語態,導致環境報道的僵化、無人問津;而過分的平民化,則導致環境新聞的“庸俗化”、“娛樂化”,這都是不可取的。

其二,環境報道的視角過於陳舊僵化,內容上缺少創新。環境問題關乎千家萬戶,大氣、陽光、水質等的變化情況皆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由於如今的環境報道從業人員的人文素質及相關專業素質偏低,環境報道往往忽視了那些大眾感受最深、最易引起人們共鳴的環境現象和生活;一些預測性的、能夠以小見大的環境現象也常常被忽視,這樣就易與報道的創新元素失之交臂,人們讀來、觀來也乏善可陳。

其三,形式過於生硬,報道風格單一,可讀性不強。隨著大眾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環境信息和環保事業,麵對此時的受眾,僅僅是數字堆砌、程式化、例行公事的報道是不夠的;回避問題和矛盾,單純的上情下達式的成就性報道很難令人信服,空洞的、冷冰冰的客觀公正也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宣傳效果。我國環境報道在寫作和編排形式上往往采用模式化的手法呈現,缺乏生動傳神、幽默感這類引人入勝的元素,令人觀之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