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華文傳媒中國傳統節日的報道框架分析(1 / 3)

——以《僑報》2011年春節報道為例

調查研究

作者:李賀

【摘要】對於長期居住在海外的華人而言,中國傳統節日具有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海外華文傳媒在報道時是否促進了中國傳統節日發揮它的作用?本文聚焦《僑報》對2011年春節的報道,從框架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僑報》中國傳統節日報道的基本框架,總結了海外華文傳媒在中國傳統節日報道框架上的特點和問題。

【關鍵詞】《僑報》 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 報道框架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的重要的載體,是召喚人們文化歸鄉的源頭和動力。①然而,伴隨著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西方的文化霸權問題在國際社會中愈發凸顯出來,尤其是對於長期居住在海外的華人而言,更常常受當地主導文化的影響。對他們而言,對中華文化的尋根意識和文化歸屬意識更加強烈。因此,海外華文媒體在傳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海外華文傳媒是我國國內媒體在國外的延伸,對祖國始終具有向心力,有助於中華民族傳統的發揚光大和中國影響的擴大。②

媒體框架,根據傳播學者恩特曼(Enteman)的定義,是指“人們選擇感知事實的某些部分,並將它們凸現在傳播的文本中,通過這種方式傳達關於被描述對象的某種問題的定義、因果解釋、道德判斷以及處理建議……框架中各元素的重要性可以調整,強化或淡化所描述事實的元素,從而使其突出或不突出。”③而海外華文媒體主要就是通過對事件的“選擇”和“凸顯”,形成一定的報道框架,參與到中國傳統節日的構建過程中。媒體報道框架對客觀現實具有建構作用,再造與重塑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符號與意義,影響了受眾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知和詮釋。而海外華文傳媒的報道框架是否促進了中國傳統節日發揮它的作用,這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我國傳統民俗中最盛大、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筆者之所以選擇《僑報》,一方麵因為美國的華人華僑數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他們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也較為強烈;另一方麵因為《僑報》是目前美國發展最快和最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之一,研究《僑報》有著較強的代表性和現實意義。因此,本文聚焦《僑報》對2011年春節的報道,從框架理論的角度分析《僑報》中國傳統節日的報道框架。

一、《僑報》2010年春節報道的媒體框架

台灣學者臧國仁在闡述框架理論內涵時,將新聞報道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高層次是對某一事件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經常以標題、導言等形式出現;中層次則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曆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低層次則是指語言符號,包括由字、詞等組合而成的修辭與風格。因此,本文根據新聞框架的這三個層次,來進行分析。

在資料搜集過程中筆者發現,《僑報》關於2011年春節的報道集中在2011年1月23日至2011年2月17日這26天時間裏,因此將這段時間內的336篇春節報道作為研究樣本。

1、高層次與中層次結構分析

高層次與中層次的分析主要探討哪些內容被納入春節報道的範圍之內,分析被報道的內容所反映的報道議題框架。《僑報》關於2011年春節的報道議題在內容上較為廣泛,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外交等多個方麵。由收集到的樣本分析得出,《僑報》的報道議題框架分為各地海外華人慶賀新春活動94篇(占27%)、中國與海外的文化交流59篇(占17%)、海外華人的春節生活40篇(占12%)、中國國內春節報道58篇(占17%)、春節文化現象22篇(占7%)、春節經濟14篇(占5%)、春節對華人的意義17篇(占5%)、探親旅遊20篇(占6%)及其他議題12篇(占4%)。其中,海外華人慶賀新春活動、中國與海外的文化交流、中國國內的春節報道、海外華人的春節生活這四個議題報道數量最多,占到了報道總量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