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楚天都市報》副刊“情感講述”專欄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 / 2)

調查研究

作者:王曉聰

【摘要】情感類欄目一直是都市報紙副刊強力打造的重點,一般以普通百姓口述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由記者聆聽記錄的方式刊登。本文采集了《楚天都市報》2009年9月1日至25日共25個樣本著重分析“情感講述”中的女性形象,並依據女性主義的觀點和文化角度做出理論分析。

【關鍵詞】《楚天都市報》 情感講述 女性形象

近年來,女性主義一直是後現代主義學者關注的焦點。幾百年來女性主義批判學者為了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權力不懈地努力鬥爭,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仍然沒有擺脫弱勢地位。因此對大眾媒介報道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有重要的意義。

情感類專欄一直是報紙副刊的“寵兒”,一般以普通百姓口述生活中的情感遭遇,由記者聆聽記錄的方式刊登。《楚天都市報》的“情感講述”專欄就屬此類,裏麵多涉及女性角色。本文選取2009年9月1日至25日共25個樣

本,分析女性擔任的角色以及產生原因。

一、“情感講述”中的女性角色

“情感講述”中涉及的女性角色分為四種:女性講述者本身,女性被講述者,男性講述者口中的女性,評論員筆下的女性。

1、女性講述者本身

此類女性在樣本中占多數,一般是女性作為受害者對記者講述自己的情感挫折或者失敗經曆。雖然每個人的經曆不同,但都以分手或離婚告終。樣本中隻有兩個是美滿結局,這種比例說明了報紙的傾向。而故事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於第三者插足造成戀情或婚姻的失敗;另一類是兩人因為現實原因,出現矛盾衝突導致分手的。講述者一般都是被玩弄情感或者境遇悲慘,帶著無奈、悲憤的情緒將自己的傷痛暴光於所有人的視線之下,以控訴者的身份對男人尋求外遇的行為或大加痛斥,或自行療傷,較易獲得大眾同情。

2、女性被講述者

該類女性一般以“小三”形象出現,年輕貌美,是造成別人家庭破裂的導火索,或加速別人戀情終結的催化劑。總之,這類女性形象以負麵為主,作為社會譴責的對象介入到講述者的生活當中,“情婦”、“二奶”是她們的代名詞。雖然她們不乏善良的一麵,但人們始終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情感講述”中的女性被講述者一般是從中作梗、破壞別人生活的“壞女人”,是道德失範、違反社會倫常的一類人,正是女性在情感生活中喪失理性,背叛家庭背叛伴侶的典型代表。

3、男性講述者口中的女性

此類女性一般是男性講述者口中的女主角,這類故事是男性受到女性的打擊或傷害,最終情感走向終結。樣本中男性講述者口中的女性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情出軌,叛變情侶或婚姻;另一類是性格有缺陷,讓男主角苦不堪言。隻有一篇是男女恩愛,修成正果的美好故事。

總之,此類男性口中的女性一般是家庭的“定時炸彈”,對家庭和睦構成威脅,多為負麵形象,做出負麵行為。

4、評論員筆下的女性

《楚天都市報》“情感講述”在故事結束後設有“記者手記”和“講述BBS”,由記者和一般大眾對故事中的行為做出評價或者講述自己的體會。這裏分為兩部分:記者筆下的女性形象和普通大眾看待的女性形象。記者一般是在聽完男(女)主人公講述完以後,在報紙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一般會客觀分析女性為什麼出軌,為什麼感情逐漸淡漠,然後提出情感受傷害的女性或男性應該怎麼做。他們一般站在女性角度思考問題,所以分析更加合理,並且提出對女性的新期盼。

而普通大眾在“講述BBS”中對女性形象的描述多持同情態度,他們一般就事論事,同情憐憫在情感中受傷害的女性,並且以鼓勵性的話語賦予對女性的新期待。

二、原因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情感講述”中的女性形象多為負麵,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誠然與消費文化盛行,人們喜歡情感類的談資有關,但更多的應該考慮女性主義本身的問題。

1、女性一直作為男性的“他者”

文化領域的“他者”、“他性”概念是指人們將一個人、一個群體或一種製度定義為他者,是將他們置於人們所認定的自己所屬的常態或慣例的體係之外。有“他者”的地方,必然存在二元對立,而“他者”則是二元對立中處於弱勢的一方,作出所謂的“他者”劃分的都是處於強勢的一方。從性別上來說,在男權社會中女性是“他者”。①女性主義中的“他者”是為了描述女性的真實地位和現實狀況,即現代生活中的女性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女性,而是父權製社會下的附屬品,女性始終是“被看者”,女性自我表演往往依據男性的眼光。法國著名學者波伏娃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男性塑造的”,意思是說當女人作為一個人而言時,她被置於一種客體的位置,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塑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