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回聲
作者:貟琪 閆瑞
【摘要】目前,我國電視電影的發展拘泥於題材選擇,類型意識不夠清晰透徹。要改變這一現狀,電視電影需要走符合類型化發展的現實主義道路,把塑造好普通人、小人物作為電視電影的首要任務。另外,鑒於電視的媒介特征,電視電影可以緊跟社會熱點,在關注現實、關注百姓生活方麵發揮“短、平、快”的特點及新聞性優勢,在提供娛樂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協調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電視電影 類型化 現實主義
電視電影是由電視人投資的低成本電影,適合在電視上播出。可以從三個維度界定電視電影這一概念,從功能上說,電視電影是指供電視台播出的電影;從材質上說,一開始是磁帶然後是膠片現在是數字電影;從電影工業經濟投資上說,是小投資或小成本電影。
中國內地電視電影是隨著電影頻道的生存需要而產生的。電影頻道自1996年1月正式開播以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但是按照電影的製作速度和成本,電視台對電影的大量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因此開始嚐試為電視台保持高收視率而拍攝電影。1999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啟動“電視電影”工程,如今我國的電視電影從初創期進入提高質量的發展期,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從題材區劃到類型化發展
電視電影的發展伴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電視電影作品的類型意識不夠清晰透徹。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於電影題材的區劃,而不進行電影類型的劃分,即使用兒童題材、戰爭題材、曆史題材……的劃分,而不是動作片、喜劇片、愛情片、恐怖片……回顧曆史,電影的題材區劃是計劃經濟時代進行政治宣傳的產物,其根本宗旨是使文藝為政治服務,題材的區劃是為了把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貫徹到各個領域,通過不同題材表現相同的既定主題。這種按照意識形態公式生產出來的敘事作品,其根本目的在於為社會民眾提供道德、宗教、或政治的教育訓導,而不是服務觀眾,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而電影的類型區劃是商業化和市場化的產物,是按照故事類型的原則和方法進行處理,從而生產出公眾喜愛的文化商品。兩者的區別在於類型電影不是把觀眾當成教育或宣傳的對象,而是把觀眾看做文化消費者。國產電影應強化“娛樂”本性,重視觀眾在電影消費中的唯樂原則。①
當前的電視電影隻有少部分具有明顯的類型化區分,同時存在一部分隻顧作者個人敘事的作品,幾乎沒有類型化概念。電視電影的發展應遵循類型化原則,堅持為最大層麵的觀眾拍攝電視電影,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原則的態度。類型化原則就是表現一定時期的主流社會價值,主流社會心理及大眾化趣味,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觀眾的電影而不是電影人個人化的電影。類型電影基本的敘事規範和目的是為了觀眾,為了滿足觀眾的觀賞快感,這是最主要的目的。在滿足觀眾的觀賞快感和個人表達之間一定要有所取舍,這是類型化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②
不同的敘事類型及電影類型片存在的根本理由在於它們能夠滿足人類不同的心理需求,喜劇片對應於人類求樂本能,悲劇則對應於人類宣泄的心理需求,愛情片對應於人類永恒的情感渴望和浪漫追求……所有這些人類的心理欲望和本能才是敘事類型的真正基礎。類型與觀眾形成一種契約關係,觀眾看一定類型的電影都是有觀賞期待的,如果觀眾的期待不能得到滿足,就是失信於觀眾。反類型化是對觀眾的不尊重。隻有尊重這種契約關係,才能贏得觀眾,滿足觀眾。現在的電影頻道也開始根據時段配以類型化劇場,比如動作90分劇場、情感劇場、戲劇天地,這些類型片劇場已經逐漸形成品牌,與觀眾維持可靠的契約關係。
二、現實主義符合類型化發展方向
選擇小人物、普通人做主人公的現實主義題材是由電視電影的低成本所決定的。低成本既是一種限定,同時也為電視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即麵對當下的中國觀眾,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使觀眾從電視電影中找到對自己生活的一種關照。這也正是關注觀眾的心理特點,從觀眾身邊的角色突破的類型化道路。
電影頻道電視電影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有80%的內容屬於現實題材。③在目前這樣一個消費、娛樂時代,現實主義應該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和轉換,即要向類型化發展也需要堅持現實主義的傳統,要把塑造好普通人、小人物作為電視電影的首要任務。觀眾希望從電視電影中找到對自己生活的一種關照,找到一種對當下情感的需求和體驗。電視電影要尋找和塑造貼近時代的人物,讓觀眾感到事件就發生在他們的身旁或講述的就是他們自己的故事,產生某種觀賞的親近感與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