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園地
作者:蒙麗
【摘要】校園網是高校新聞發布、信息傳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對外窗口,它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寓教於聞”、思政宣教、輿論引導和美育功能,是高校“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創新載體和實踐途徑。
【關鍵詞】高等院校 校園網絡 育人功能
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國內許多高校圍繞著“培養什麼人和怎樣培養人”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嚐試和實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已逐漸成為國內高校領導和教職員工培養人才的共識。校園網是高校新聞發布、信息傳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對外窗口,它具有一般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信息海量性和超時空性等特點,其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養中不容忽視。
一、校園網發揮著高校“寓教於聞”的功能
高校校園網一般都設置有“新聞中心”、“校園快訊”、“電子校報”、“通知公告”等滾動信息欄目和“學校概況”、“師資隊伍”、“科學研究”、“思政在線”、“學生生活”、“校務公開”和“學校專題”等相對固定的欄目。其中,新聞中心、校園快訊和電子校報所刊布的校園新聞具有動態傳播性。它們的動態即時發布有利於學生及時自主地了解校情,增進學生對學校各方麵工作的了解,增強學生愛校、護校的責任感。從新聞傳播角度上看,新聞主體與客體之間高度契合,才能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最佳效益。校園新聞的受眾主要是本校師生(包括校友)以及即將或有可能成為本校師生的校外人士,他們往往“關注校園民生,聚焦學校大事”。
當今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互聯網上查看新聞。根據2011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資料,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突破4.5億大關,達到4.57億,較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較2009年提高5.4%。據相關調查,半數以上網民上網的首要目的是查看新聞,可見網絡新聞在人們認識世界、增長見識方麵發揮著深遠影響。①瀏覽校園新聞,可以幫助大學生及時、準確地了解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和學校的各項工作。另外,許多高校都在校園網中設置了“媒體××”(如“媒體華農”、“媒體中大”等),將校外各媒體刊發本校的有關文章以轉載方式添加到本校校園網絡中,有助於本校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自己就讀高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和引領發展等方麵的狀況,既可增強學生對學校的關愛度和認同感,又可以使學生在瀏覽校外媒體新聞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或啟發,實有“寓教於聞”之功效。
二、校園網負載著高校思政工作的諸多功能
高校校園網負載著思想政治工作的宣教育功能和輿論引導功能。隨著新傳媒時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傾向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越來越容易受到網絡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職業選擇乃至政治態度等容易受網絡傳媒的輿論影響。已有學者指出,網絡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輿情了解、研究,並利用其分析結果,全麵、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進而針對性地開展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徑。②高校校園網作為溝通校園內外的主要信息平台和宣傳思想陣地,它一般隻發布積極和正麵信息,通過對先進典型事例的正麵報道或幹預危機事件,弱化負麵或消極影響,發揮高校新聞網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功能,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倍增。高校校園網中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與方法在不斷發展與應用,其目的都是“為了使高校新聞網在內容、形式上都得到不斷豐富,不斷增強對教師和大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更好的發揮新聞網作為重要的校園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優勢和功能;積極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更好的實現新聞網對廣大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③每所高校其實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社區,社區認同的重要來源是社區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和社會服務。要增強社區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要提高高校能為學生提供的社會支持和服務能力。當高校的支持和服務能力未能滿足學生願望或需求時,就應關注學生輿情,並在BBS、社區網絡論壇中加以輿論引導,及時化解學生不滿或對立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