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子閱讀與傳統閱讀在高校的博弈(1 / 3)

教育園地

作者:馮彥菁 王文俊 成方駿宇

【摘要】電子閱讀的迅速崛起給閱讀市場帶來了巨大衝擊,傳統意義上的紙質閱讀似乎在麵臨著是否能繼續存在的“尷尬境況”。但事實絕非如此簡單。本文即是描述這兩種閱讀在高校的博弈,並在此基礎上引出我們對電子閱讀普及的困境總結及其發展方向的探討。

【關鍵詞】電子閱讀 傳統閱讀 高校 普及困境

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包容的時代。這種包容性不僅體現在各種思想觀念的爭論不休,也體現在不同功能概念的產品碰撞並存。具體到我們今天論述的閱讀上,“筆記本電腦向大眾的延伸,智能手機、Pocket PC等掌上閱讀設備的普及,電子書等一批概念性產品的出現,改變了讀者獲取知識的方式”①;另一方麵,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紙質閱讀,因其可信度等多種積澱優勢,仍然占據著相當一部分的閱讀市場。

高校為傳統閱讀和電子閱讀相互激蕩交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學生因其高知性和前衛性成為電子閱讀商相當重要的目標普及群體。所以說,對兩種閱讀在高校並存現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代表性。為此,我們調查了合肥市八所高校,其中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兩所國家重點高校,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和合肥師範學院四所省內二本院校,還有安徽工業經濟學院和合肥財經職業學院兩所專科院校。我們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每所高校五十份),回收395份,有效回收率98.75%。下麵,我們將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結果,綜合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具體闡述電子閱讀與傳統閱讀在高校的博弈。

一、電子閱讀的普及困境

“即便電子書的好處能夠說出千萬種,是否每個人都歡迎一個無紙化閱讀的未來?”②答案是否定的。電子閱讀的普及是一個過程,不管這個過程快慢與否,它是需要時間積澱和實踐檢驗的。對於高校來說,電子閱讀的普及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煩:一是閱讀終端器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大學生自身對傳統紙質閱讀的認可度仍在維持。

1、兩種閱讀習慣的博弈

我們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有81%的大學生每學期都會購買紙質書籍,這其中包括46%的大學生至少購買6本以上;有超過60%的大學生每周至少去一次圖書館閱讀書籍;隻有28%的大學生有使用電子設備(如手機)閱讀的習慣;61%的大學生認為其所在的高校圖書館擁有電子閱覽室,而隻有34%的大學生有去電子閱覽室閱讀的經曆。

通過上麵所列數據的對比,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對於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傳統的紙質閱讀仍然是其首選。應該承認,傳統的閱讀方式是經過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思辨而保留下來的,必定有它獨到可取之處③。然而,如果從未來導向的角度觀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已經在逐步認識並且接受電子閱讀了。排除傳統閱讀習慣的因素,電子閱讀的發展潛力不可謂不巨大。

2、“人手一本電紙書”的時代到來了嗎?

我們還對電子閱讀器的普及現狀做了調查,結果遺憾地發現:隻有近18%的大學生擁有電子閱讀器(如“漢王電紙書”),而超過65%的大學生甚至沒有購買的打算。為此,我們采訪了一些同學,他們普遍反映價格過於昂貴是主要原因。

我們認為:價格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考慮到物價總體水平的上漲,它不能成為決定因素。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時下智能手機(以諾基亞5230為例)在高校的風靡,應該說,5230在價格上遠超過普通的5310、3110C等實用性很強的同牌手機,它的“街機化”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了使用者對於智能手機的好奇心和需求。同樣,電子閱讀不能迅速普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並沒有很好地符合使用者的閱讀要求,閱讀內容的碎片化及其對讀者價值觀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