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園地
作者:楚雲
【摘要】習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的寫作束縛,鼓勵自主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怎麼進行習作教學呢?筆者淺談一下在新課程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新課程 理念 習作教學
一、以興趣領先,激發靈感
《語文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指明了較具體的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培根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代兒童思維獨立性強,反應敏捷,對生活中盎然的生機特別感興趣。寫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自然就能爆發出高昂的寫作熱情,就能產生寫作的靈感。作為教師,更應熟知學生的心理,要盡可能顧及學生的口味,布置學生寫感興趣的文章,有了興趣,就打開了習作靈感的通道。一般來說,要使學生產生習作興趣,就要矢誌不渝地堅持讓學生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在教學中,教師可從實際出發,創設一定的情境來調動孩子的寫作熱情,激發習作興趣。例如,在試寫《我心愛的玩具》這篇習作時,我提前布置孩子們將自己最喜愛的一兩件玩具帶到學校來,在班級組織進行一場“玩具拍賣會“,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玩具向同伴進行推銷。學生興致勃勃地完成遊戲後,我讓他們將剛才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紙和筆寫下來,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愉快放鬆的氛圍中進行習作了。
二、貼近生活,留心觀察,加強寫作指導
作文源於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從生活實踐中取材,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中捕捉靈感,從而拓展視野,獲取豐富的生活素材。
1、從生活實踐中尋找寫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的。”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竭。”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學生提供個性體驗的可能,然而,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家庭和學校兩點一線之間,生活的空間縮小了,接觸到的自然也就少了,因此學生的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沒話可說,無事可寫。多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寫起來得心應手,內容也富有情趣,學校或班級可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豐富寫作素材,從而寫出富有創造性的作文。
2、學會觀察,做個有心人
觀察是認識的前提,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個善於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因而,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現在的小學生對自然環境普遍缺乏觀察和認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多觀察,通過觀察發現生活之美、社會之美和自然之美。例如,在綜合實踐課上組織學生觀察校園環境,發現校園環境的細微變化,組織學生參觀生態植物園,參加各種夏令營等等,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性情。很多學生對他們最常接觸的家人、老師和同學都缺乏觀察。為此,筆者著重引導他們觀察自己的家人、老師和同學等。啟發學生寫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人物的外貌、性格、愛好等特征。這樣才會寫出人物的不同特征。通過不斷的留心觀察,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寫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