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官二代女記者”肇事案為例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邱秀聰
【摘要】突發性公共事件可能會造成社會危害或是帶來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政府必須建立預警體係,盡最大可能防止事件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一旦發生,政府必須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策略,向群眾通報事件進展,在群眾監督下進行公開透明的調查處理,還原事件真相,正確處置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實現高效管理。
【關鍵詞】公共危機 危機傳播 管理
一、公共危機與危機傳播概述
1、公共危機與危機傳播的基本概念
近年來,社會迅猛發展,整個社會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轉型時期,問題處理不當就容易導致矛盾積聚甚至爆發,發生群體性公共事件。而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頻發,成為考驗政府危機處置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一旦處理不當,就容易激發群眾情緒,甚至導致群體性公共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對政府形象造成極大損害。
公共危機,即一個事件突然發生並對一定範圍的大眾的正常生活、工作、生命財產以及正常的社會秩序構成危險的狀態。在社會領域和政府管理的層麵上,人們往往還用“突發公共事件”一詞來稱謂公共危機事件。突發性、緊迫性、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破壞性是其顯著的特點。①
而危機管理概念最先源於企業管理領域,是企業發生突發性事件時,為維護企業形象,保證企業良好運轉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並且由此延伸出危機傳播概念。所謂危機傳播,是指針對社會的危機現象如何采取大眾傳播及其他手段,對社會加以有效控製的信息傳播活動。它的目的在於,按照社會傳播和新聞傳播的規律,對危機處理過程進行幹預和影響,促使危機向好的方向轉化。②
2、公共危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特點
現階段,隨著微博等社交網站的廣泛應用,突發公共事件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積聚,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引起群眾關注,普通群眾的利益訴求也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因素形成了突發事件的導火索。而新媒體環境下的迅速傳播,無疑加劇了這些因素的擴散。以2011年3月份日本地震後在中國引發的“搶鹽”事件為例,網絡傳播對群體性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原本單純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呈現出更多更快的傳播特性。在事件爆發之前,一些謠言和流言在網上迅速散播,使得突發性公共事件更具煽動性,一旦爆發,後果更具破壞性和危險性。
其次,新媒體的發展,尤其是社交網絡的擴張,一方麵使得人們能迅速得到更多信息,尤其是一些關乎自身利益訴求的信息,如暴力拆遷、城管執法、醉駕案等,能及時引發社會關注,對事件的進展起到一定的輿論監督作用。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信息呈噴湧式爆發,也給人們帶來了信息冗雜的問題,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暴力拆遷、醉駕事件為例,人們對事件的關注度逐漸下降,關注時間不斷縮短,從開始對這類事件一觸即發到見怪不怪。熱點事件被熱議一段時間後迅速被新的熱點事件覆蓋。這種變化給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發生帶來兩方麵影響,一是迅速轉移群眾對某一事件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消解輿論熱度;另一方麵,這種覆蓋式的矛盾解決方式極容易導致矛盾積聚,群眾對某一類問題產生的情緒沒有及時得到疏導,在同類事件發生後極易導致矛盾累積式爆發,造成危害性更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