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方周末》與公共領域建構(1 / 2)

——以《南方周末》三次轉型為線索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袁琳娜

【摘要】本文從《南方周末》的三次關鍵性轉型入手,揭示不同階段該報的內容重心、辦報理念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等,並以此為線索,結合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分析《南方周末》對推動當代中國公共領域建構的作用。

【關鍵詞】《南方周末》 公共領域 轉型

自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創刊號麵世至今,這份靠文化周報起家,最初隻有對開四版的報紙經曆三次關鍵性的轉型,發展到如今對開32版的綜合類周報,銷量過百萬,穩坐“中國第一周報”的交椅,成為中國最有社會影響力的媒體之一。

一、三次關鍵性的轉型

1、從文化周報到綜合類周報

從1984年創刊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從娛樂性的文化周報成長為以“反映社會,服務改革,貼近生活,激濁揚清”為特色的綜合類大報。《南方周末》首創之時,正值改革開放之際,經曆十年文革的普通受眾,十分渴望新文化、新觀念。在中國掀起“周報熱潮”的背景下,《南方周末》應時而生,主要內容是文摘稿件和娛樂八卦。1987年,在遊雁淩的主持下,《南方周末》開展業務大討論,樹立起“辦一張有全國影響的綜合性大型周末報”的辦報目標。1988年9月2日,頭版刊登專稿《一位女研究生被拐始末》,引起強烈反響,表明《南方周末》開始剖析社會問題。這個時期,老報人黃文俞提出一句南周人堅守至今的辦報理念,“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南方周末》在左方主編等人的指揮下迅速發展,分別建立了北京、上海分印點和記者站,並於1992年擴版為對開八版。此後《南方周末》抓住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全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精神需求增加的契機,在眾多周報中脫穎而出,站穩了腳跟。從1993年第507期起,《南方周末》突破百萬大關,此後一直保持百萬份以上的銷量。

2、加強輿論監督,踐行新聞專業主義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使原有的社會規則和秩序被打破,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強勢群體對社會產生影響,而弱勢群體在追逐利益時處於無力狀態。由於當時社會保障體係尚未完全建立,各種矛盾紛紛湧現。對腐敗、社會不公等現象的痛恨成為共有情緒。①然而由於報刊“黨性”原則下的宣傳控製,人們的情緒和思想沒有宣泄的渠道。這時,《南方周末》頂住壓力,踐行新聞專業主義,舉起了輿論監督的大旗。

為緊扣中國現實和民眾焦點,這一時期《南方周末》“愛心·正義·良知”的辦報宗旨逐漸確立。1995年起,《南方周末》進入“黃金時代”,大批有專業素養和公民精神的年輕記者齊聚一堂,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注民生,通過對一係列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迅速擴大《南方周末》的社會影響力。在“堅持講真話,堅持公信力”的理念下,《南方周末》為弱勢群體代言,揭露社會不公。同一時期,《南方周末》開辟了新年致辭的傳統並貫行至今。

3、弘揚理性,加強時評,推動社會建設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頭幾年,《南方周末》一直關注弱勢群體和社會不公現象,樹立了“揭黑勇士“的形象,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追捧。那麼為何要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再次轉型?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讀者的文化素養在提升,不再滿足“真相是什麼”的報道。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時期,需要弘揚理性精神,引導公共輿論,推動社會各方麵的建設。《南方周末》秉持“深入成就深度”的理念,在2004年第五次改版,將32版發行到全國,逐步整合成以新聞、經濟、文化、時局和評論五版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大報,時評的比例加重。這樣的轉型讓有些讀者不適應,《南方周末》不再是道德標杆高高在上的理想主義化身,而更多的關照現實,為社會、為今天負責。2007年4月,新的品牌口號“在這裏,讀懂中國”正式啟用,堅持這樣的理念,《南方周末》實現了第三次轉型。

二、我國報刊與公共領域

從20世紀90年代起,於爾根·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獲得廣泛關注。公共領域是指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它是市民社會與國家政府之間的批判性輿論空間。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某種接近於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並組織對抗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與公共權力形式,從而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在這個領域中,人們可以自由地進退,就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表達各自的意願、交換彼此的觀點,根據“更佳論據”的原則展開平等爭論,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從而對共同體的社會行為進行民主監督、參與和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