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李瑜
【摘要】“流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過的確切依據,而在人群中相互傳播的一種特定消息①。它的傳播方式一般是口頭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某些流言具有消極作用,甚至可能引起社會混亂。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多起群體極化現象均與流言的散播有關,可以說,流言已然成為群體事件的助推器與催化劑。本文旨在討論在危機性事件中媒體和政府應如何有效應對流言的傳播。
【關鍵詞】流言 生存之道 危機事件 應對策略
一、流言的存在方式
流言,古而有之。其存在方式是多元而複雜的,在漫漫曆史長河中,它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地豐富著自身的內涵。筆者將流言的存在方式分為兩種形態進行解析,即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本質。
1、外在形式的變遷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訊手段的空前發達,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異常便捷,麥克盧漢關於“地球村”的預言時至今日業已實現。而手機通訊平台和互聯網也為流言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其所需的便利。
另一方麵,流言的傳播範圍更加廣泛。在過去,由於技術條件的限製,流言的散播往往隻局限於某一特定區域,影響力相對較小。而在信息時代,流言借助發達的通訊手段已開始出現泛化的趨勢。流言的傳播方式已由過去的人際傳播或小群體範圍傳播向大眾傳播升級。
2、內在本質的解讀
流言作為一種非正規的傳播手段,其生成與存在方式主要依賴於三種條件的契合。
首先,非理性情緒的形成與蔓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於危機狀態時,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認識和判斷上的偏差,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幹擾和影響。當個體的非理性情緒彙聚並形成合力時,社會的整體震蕩就在所難免。近些年來,這樣的事例已是屢見不鮮。例如在2008年發生的“廣元蛆橘”事件中,盡管政府發布了果蟲無害的信息,農業專家也對事件的始末進行了澄清,但受眾內心深處的忌憚卻仍舊無法打消,大多數人采取的行為方式是一如既往的抵製。“在無法預知危險是否存在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危險”。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心態,人們在行事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過分的衝動和偏執。
其次,媒體及政府信息公開上的缺失。研究者發現,人在做決定時,需要獲取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信息收集得越充分,所做出的決策就越可靠。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人們無法收集足夠的信息,甚至根本無法收集,而隻能依據當前的形式做出大致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經驗與直覺、本能、潛意識等非理性因素往往會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導性作用。在公共事件麵前,由於媒體和政府不能為受眾提供及時和全麵的信息,這就使得公眾無法參照有效信息對事件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信息供給與信息欲求之間的真空為流言的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有效的空間。
第三,從眾心理所導致的“馬太效應”。“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由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當個體處於群體性事件的漩渦中時,由於自身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事件發展的不確定性,同時加之由恐懼導致的恐慌心理,迫使個體急於或必須找到一個帶有群體性意見的避難所,使自身的行為與多數人一致,以尋求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與此同時,每一個新加入的成員又會很快成為流言的散布者,他們不遺餘力的為自己所在的陣營宣傳造勢。最後導致的結果是,流言接受者的群體不斷擴大,群體的傾向性、一致性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二、博弈,較量——媒體、政府與流言
進入全媒體時代,媒體與政府所麵臨的最大困擾來自於公共事件中流言傳播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和行政官員參與到危機公關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中,並在實踐上收到了一定成效。筆者將分別從信息公開和報道方式轉變兩個層麵來展開論述,旨在探討危機性事件中我們應如何應對流言,如何掌握主動權。
1、及時、持續、全麵的公開信息
流言止於公開,美國流言學家納普在總結出對付社會公共危機流言的六條經驗中指出:“為了消滅模糊的真空狀態,要盡可能多而且快地傳達可信的情報。”②由此可見,提供可靠信息是應對流言傳播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