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芙蓉姐姐現象引發對網絡輿論的思考(1 / 2)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左璐

【摘要】芙蓉姐姐,從一名普通的大眾到紅遍全國的網絡明星。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網絡用戶素質不高的反映,也有人認為這是網絡發展的一個裏程碑。無論它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

【關鍵詞】芙蓉姐姐 網絡輿論 網絡事件

2003年底,芙蓉姐姐開始以遊學清華、北大的邊緣人身份在北大未名論壇、水木清華BBS發貼。尤其在2004年,她通過水木清華BBS發表大量照片,名人效應迅速被網絡擴散放大,進而被平麵媒體相互報道。芙蓉姐姐開始從一名普通公眾轉型成網絡明星出現在網民的視線中,成為輿論的焦點。

芙蓉姐姐原名史恒俠(據說也叫林可),其人最早出現在水木清華、北大未名和MOP網站上。之前是清華考研大軍中的普通一員,經常在網上貼自己的照片,並發布出一些自戀的語言,吸引了很大一批網民的注意,成為了網絡上人氣火爆的紅人,因此被稱呼為芙蓉姐姐。芙蓉姐姐連續3年笑傲百度搜索風雲榜冠軍,更是被各大媒體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網絡輿論的生成

1、定義

目前人們對輿論的定義不一而足。美國報業巨子、輿論學的奠基者——沃爾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輿論學》中寫道:輿論基本上就是對一些事實從道義上加以解釋和經過整理的一種看法。劉建明在《基礎輿論學》中提到輿論是顯示社會整體知覺和集合意識、具有權威性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喻國明在《中國民意研究》中指出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具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綜合以上幾種觀點的意見,我們可以這樣給輿論下個簡單的定義:輿論就是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至此,我們也就可以給網絡輿論下一個簡單的定義。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

2、網絡明星在引發輿論過程中的特點

網絡明星引發輿論,與傳統媒體引導輿論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現象也有自身很多特點:

(1)輿論的起點是一個大家都共同關心的議題,在傳統媒體時代議題是由媒體來設置的。而網絡明星的議題,是由網絡明星自己設置的。傳播學中一個基本的理論——議程設置理論告訴我們,媒體不能告訴受眾怎麼想,卻可以告訴受眾想些什麼,而媒體選擇報道什麼或不報道什麼都對受眾想什麼有深切的影響。①而網絡明星也是借助了這一點,打破了傳統媒體輿論引發方麵獨有的統治地位,自己借助網絡設置議程,引發網民高度關注。芙蓉姐姐就是借助網絡大幅刊發自己的照片,不斷的發表一些自戀的言論以此使自己成為議程的內容。

(2)有了議題還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在芙蓉姐姐成為焦點人物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即時參與,許多信息通過在線的BBS得到了激烈的討論。在大家激烈的討論中,無意識的讓芙蓉姐姐成了名。她在狂發個人照片言論的高峰期,北大、清華的校園BBS上,每天都有上千人焦急的等待芙蓉姐姐出現,她的最新照片和言論總是在第一時間被廣大學子們以群發郵件、MSN、QQ、手機短信等傳播方式傳向天涯海角,她隻要在清華和北大的校園裏一現身,哪怕是騎車匆匆穿過,有幸看到她的fans們就會立即衝向任何一部可以上網的電腦,在bbs上以無比激動的心情詳細報道或許隻有幾秒鍾的遭遇實況,其後必然迅速招來上百個跟帖。②

(3)芙蓉姐姐在自我形象的傳播中抓住了網絡的傳播特點,網絡的把關製度相比較於傳統媒體的把關要鬆懈一些。這正給芙蓉姐姐這樣一個有爭議的人以走紅的機會。

三、有關網絡輿論的思考

1、網絡明星製造輿論過程給傳統媒體的啟示

網絡明星作為一個新興的群體,現在仍然有很多非議。但是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已經有形成輿論的條件,網絡明星更是網絡時代不可避免的產物。對傳統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的典型人物報道有很多啟示:

(1)“編碼/解碼”理論認為,受眾對媒介訊息有三種解讀形態:一是同向解讀或“優先式解讀”,即按照媒介賦予的意義來理解訊息;二是妥協性解讀,即部分基於媒介提示的意義、部分基於自己的社會背景來理解訊息;三是反向解讀或“對抗式解讀”,即對媒介提示的訊息意義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③傳播者當然希望受眾能夠進行“優先式解讀”。但隨著社會的多元化,政治話語時代已逐漸過渡到公眾話語時代。受眾的解讀方式從優先式解讀為主變為多元解讀方式並存。作為傳統媒體的人物典型報道,在人物選擇和報道方式上要更注重時代的審美觀念和人們的情感需求,報道平民化、客觀化、人性化,力求真實還原,發掘普通人物身上的不平凡之處。這是時代環境對典型人物報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