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行動《南淝河.春》鑒析(1 / 3)

聲屏世界

作者:江泓

【摘要】本文介紹了安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年度新聞行動《尋訪母親河》之《南淝河·春》的主要運作情況,重點分析了其表現形式上的特點:如尋訪和演繹的靈活方式,廣泛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新聞與活動相結合,包裝和編排上的突破等等。對於同類新聞行動的實踐操作具有較強的借鑒功效。

【關鍵詞】新聞行動 靈活性 參與性 互動性

2011年春天,安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吹響了年度新聞行動《尋訪母親河》的集結號,將尋訪的目光投向南淝河、皖河、新安江和淮河,這些河流不僅承載著安徽的文明和文化,同時也涵蓋了安徽所有的水係。新聞行動試圖通過對這些河流的尋訪,複活一些記憶,一些傳說,一些情感,並進一步喚醒大家對河流和城市的關注與關懷,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2011年4月,安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率先啟動了第一季《南淝河·春》新聞行動,通過運用尋訪體的表現方式,從母親河的源頭開始,沿途尋訪母親河的昨天和今天,展望母親河的明天。通過采訪人物、故事、趣聞以及在重點地域組織開展活動等形式,深入了解城市母親河的人文曆史,折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一個月來,《南淝河·春》以活潑的語態、靈動的報道形式、多彩的活動內容以及深入的觀眾互動,形成廣大市民知曉、熱衷參與討論的氛圍,打造成頻道又一品牌性活動。

為期一個多月的節目主要分為九個節點表現九個主題,簡略陳述如下:

1、源頭

節目通過安大環保協會誌願者騎車尋找源頭拉開帷幕,通過《一問紅石橋 源頭怎在此》、《二問紅石橋 “合肥”怎得名》、《三問紅石橋 經曆多少事》、《源頭綠樹 流水淙淙》等稿件,介紹了南淝河源頭的地理位置、定源過程、源頭曆史等。

2、生態

節目由主持人盛裝在植物園拍照說起,采訪市民,並透過攝影師的鏡頭來展現南淝河畔的生態環境,拓展到市民最熟悉的環城公園周邊生態,通過點麵結合提出觀點“綠色明天,合肥的未來更園林”。

3、規劃

在關注南淝河這條母親河的同時,節目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合肥這座城市的變化上,通過水延伸到城市發展。因此規劃係列重點闡述了合肥的“大、快、高”,通過《群樓林立 一座更比一座高》、《曆經滄桑 小縣城變大城市》、《穿越都市 快馬加鞭更便捷》等稿件體現合肥城市在擴大,合肥的“個子”在長高,合肥的發展速度也在變快。

4、商業、時尚

合肥有新老兩大商業圈位於南淝河沿岸,一是淮河路步行街,二是萬達城市綜合體,可以說河流孕育了一個城市的商業和時尚。節目從南淝河沿岸商業現狀說起,請市民談合肥的時尚和商業氣息,延展到合肥的商圈,探討合肥未來商業發展,並介紹了其他城市甚至是國外主要城市的河流與商業的關係。

此外,節目還突破常規,找尋了一些與河流相關的時尚人物,例如張氏四姊妹,通過她們的故事,回溯了河流與時尚的淵源,讓觀眾在感官上貼近河流的同時,還獲得了與河流相關的曆史文化人物知識。

5、文脈

河流與文化、文脈密不可分。節目分別選擇了三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包拯、曹操和李鴻章,用曆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表現方式,闡述了三個曆史人物與南淝河的關係,與合肥的淵源,賦予河流更多的文化意味。

6、人橋水

節目由主持人和記者在逍遙津橋飾演白娘子和許仙的橋段開始,通過戲劇化的處理方式,自然過渡到合肥的人、橋和母親河的關係。《南淝河上橋知多少》、《合肥的橋 故事知多少?》等篇幅,營造出一種河流、橋梁和人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