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屏世界
作者:韓錦
【摘要】新聞服務的對象是廣大群眾,因此新聞的創新必須始終圍繞群眾的需求,把握新時期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主動設置議題,善於因勢利導。
【關鍵詞】廣播 新聞 創新 聽覺
現代社會,每個人無不生活在媒體報道的包圍之中。雖然,我們每天都接受各種媒體的信息轟炸,但真正能讓你印象深刻的新聞又有多少。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測試,以一年為期,那些媒體報道過的新聞,你能清晰地記住的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會感覺茫然。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現代人的記憶力出現了問題,而是媒體報道的內容、方式陳舊、老套、僵化,造成絕大多數有用信息在人們麵前一閃而過,難以留下深刻印象。長期以來,我們的典型報道一直沒有克服“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表揚起來一朵花,批評起來一團黑;經濟報道要麼是單純的靜態狀況描述,要麼是一大堆專業術語和數字的堆積;社會報道往往是雞零狗碎的事件描述,不去深入考慮其間的規律性聯係,報道出來大多是顧此失彼。
問題還不僅僅如此。在媒體樣式多元、人們的利益訴求多元的現實情況下,很多報道還是抱殘守缺,固守傳統的觀念和思路,一味地孤芳自賞、自說自話,其結果必然是失去了受眾的信任,失去了輿論的主導權,進而也就失去了媒體自身存在的理由。更為嚴重的是把社會輿論的主陣地拱手讓給了他人。
而對於省級廣播媒體,新聞資源和人才的優勢不如中央級媒體,頻率的專業化,靈活性又比不上市級媒體,線性的播出模式極大地製約了廣播媒體的發展。因此,在網絡媒體趨於強勢的現代媒體大戰中,省級廣播電台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新聞創新也更加困難。
近30年來,廣播的受眾接觸率呈持續下滑的態勢。1982年北京新聞學會組織的國內首次受眾調查顯示(樣本為北京地區的受眾),廣播聽眾在人群中的比例最高,達到96.9%,高於報紙(92.3%)、電視(81.1%);其中,35%的人主要通過聽廣播獲得新聞。新世紀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廣播媒體的接觸率在電視、報紙、網絡、雜誌等諸多媒體中位於最後,僅有34.18%,相較1982年廣播接觸率下降了64.7%,比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國要低很多。而在美國12歲以上的人群中,有95%以上的人每天都會收聽廣播,平均每人收聽廣播在120分鍾以上。
廣播除了接觸率低於其他媒體之外,公信力評價也偏低。在2009年舉行的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到“如果同一條新聞在不同媒介上的說法不一時,您最相信哪種媒介”,回答相信電視的受眾人數最多,占了近七成;而相信廣播的隻有1.4%,甚至遠遠低於網絡。公信力與受眾的媒體選擇一般情況下是正相關關係,一定程度會影響其媒體接觸的選擇。
而同樣令人揪心的是,現今我國廣播聽眾人均日收聽時長僅為美國的約1/10。有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廣播聽眾日均收聽時長為10.4分鍾,2009年為10.6分鍾,同比下降5.36%和1.89%。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人均收聽廣播節目的時間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相較於2005年,2010年我國廣播人均日收聽時長下降了78.8%。這著實是一個值得廣播人反思的狀況。
如何從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中吸引受眾,是擺在每一位廣播人麵前的嚴峻課題。新聞創新是讓廣播重現昔日輝煌的一把利器,就省級廣播電台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