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被”字為例
傳媒時代
作者:胡宇傑
【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流行語不再僅僅是為了交流而產生,而是成為了一種反映某些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的工具。本文通過對網絡流行熱詞“被”進行個案分析,剖析了網絡流行語背後的符號建構過程和話語對抗體係,認為網民正在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特殊的話語體係,以爭取自己的話語權力。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 符號 話語 權力
網絡的多媒體特性和民主、平等、開放的環境在為上網者提供自由言論空間的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語言的生成和運用方式。政治及社會禁忌、網絡管理、內容審查,與自由表達的衝動交互作用,造就了全新的語言修辭和話語模式。諧音、隱喻、借代、通假、省略、會意、拆解、重組等均是網絡流行語常見的手法。網絡流行語是網絡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對它們的分析,能夠透視出當前中國社會的若幹問題。本文以網絡熱詞“被”字作為分析個案,試圖剖析網絡流行語背後的符號建構過程和話語對抗體係,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和反思整個網絡流行語現象。
一、“被”字流行背後的網絡語言係統
1、從網絡語言到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網絡語言,是發源於網絡並在一定時期內流行起來的一種語言形式,存在於具有共享性和開放性的網絡論壇、貼吧、博客、聊天室中,通過眾網友的頻繁引用、轉載及再創作實現的,迅速流行、風靡於網絡內外的熱門詞句。它是網絡語言中最為活躍的那部分語言,是網民約定俗稱的表達方式。
縱觀近年來的網絡流行語,很大一部分都借用了調侃、幽默的表達方式,個性化和趣味性十足。從“很黃很暴力”到“範跑跑”“樓脆脆”再到“俯臥撐”、“七十碼”等等,每一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都在偶然中帶著毋庸置疑的必然性。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流行語也逐漸發生著變化,使用對象從小眾化變為大眾化,並且越來越多地具備著傳遞新聞資訊、體現社會民眾情緒、反映社會不同心理狀態的功能。
2、“被”字在網絡語境下的應用和表達
“被”有四種詞性:名詞、動詞、介詞和助詞。當助詞時,是用在動詞前構成被動詞組,如“被騙”、“被批評”、“被剝削”等;當介詞時,是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中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並不高,許多具有被動含義的句子均可以用主動句進行表達,被字句被使用的頻率遠低於把字句。但是在網絡語言中,被字句異軍突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流行。
自從“被自殺”“被就業”等詞躥紅網絡和媒體後,“被式語言”就如雨後春筍般往外冒,一係列具有同樣構成方法的新詞在互聯網上廣為流行。網民在“捐款”、“幸福”、“精神病”等不及物動詞、形容詞甚至名詞前加上“被”字,用一種荒謬的語法形式,實現出一種具有調侃、戲謔、諷喻意味的顛覆性解構。
在虛擬的網絡語境中,網絡給語言的自由和隨意發揮提供了一個載體。“被”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介詞或助詞,不再是簡單地表達一種被動含義,而被賦予了一種情緒,承載了一定的現實意味和豐富的社會意義。
二、語言的基因突變——“被”字新所指的建構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某個符號或符號係統與其指涉現實的關係即為意指。所有意指都包含兩個層麵,一個由物質形態的實體能指體現的表達層麵;一個是內容層麵,即以意義方式表現的思維形態概念,意指行為則相當於這兩個層麵之間的關係。而在羅蘭?巴特看來,索緒爾的“能指+所指=符號”隻是符號表意係統的第一個層次,而將這個層次的符號又作為第二個表意係統的能指時,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所指。菲斯克和哈特利又在巴特的基礎上,提出符號表意係統的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