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縱橫
作者:高皓亮 靳赫
【摘要】望平街在中國新聞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部望平街的曆史,也便是上海新聞界這百年的曆史。我們從望平街的盛況,報館街形成的原因,望平街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從中窺探上海新聞界的這百年曆史。
【關鍵詞】望平街 上海新聞史 申報 新聞報
“美國有紐約的華爾街,英國有倫敦的艦隊街,而中文報刊的曆史上,有上海的望平街。”熟悉中國新聞史的人對望平街並不陌生,這是一個在中國新聞史上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地方,是一條打著中國新聞烙印的街道。
本文試圖從望平街的曆史中來管窺上海現代報刊史,並分析報館街形成的原因和階段。
一、望平街盛況
望平街即今天的上海市黃浦區山東中路,從福州路口至南京東路一段。
自1872年《申報》在望平街開業後,這裏便成了近百年間上海報人開辦報館的首選地。在其鼎盛時期,約有四五十家報館集中此處,其中包括當時上海新聞界的“金三角”:《申報》、《新聞報》和《時報》。此外,《神州日報》、《時事新報》、《天鐸報》、《民立報》等眾多報館都在這裏開設報館或批銷處。1936年《大公報》在望平街設立分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條狹窄短促的陋巷是全國甚至是世界聞名的新聞生產地。
當時的文人這樣描述望平街的盛況:每天清早,報販雲集望平街,成捆的報紙從各報館運出,有的車拉,有的肩扛,還有很多報童手提,將報紙發往上海各區和江蘇、浙江等地。而一旦出現重大新聞,到望平街打聽消息的市民就會站滿街頭,販運報紙的人更是把整條望平街擠得水泄不通,以至交通阻塞,車輛繞道,煞是熱鬧。
二、“報館街”形成原因
上海報業集中在望平街絕非偶然,有著多方麵原因,我們試著從地理、經濟、環境和望平街的特色等方麵加以分析。
1、地理因素
《申報》創始人美查為英國人,將報館設立在英租界內的望平街上是為了方便之選。此外,地處租界可避免因報紙言論涉及當局帶來的麻煩。報紙言論難免會開罪當局,但當時的租借屬於國中之國,清政府沒有權利對租界內的言論進行懲處。此後,其他各報館相繼選擇望平街,租借的“蔭庇”作用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當時的政治背景看,清政府和各國關係為最重要新聞,報館地處租界內,接近消息源,便於隨時知悉最新消息。
2、經濟原因
上海報業興起時,即19世紀末,此時外商經過在上海的幾十年經營,已基本占滿了租界內的繁華地帶,地價也隨之抬高。而報紙是盈利較慢的投資,最初隻能選擇較低成本的地段。當時望平街一帶的南麵為醫院、書館、基督教堂和住宅區,另外一麵則是一片外國墳山,是租界的非“黃金地段”,地價較低。較低的經濟成本,穩定的政治保障,是形成報館街的重要原因。
3、環境因素
早在1845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麥都思就在望平街附近購地開設了墨海書館,並建造了家屬住宅、醫院和基督教堂等,以後人們把這塊地方統稱為麥家圈。而以墨海書館為中心的文化圈也隨之形成。相比較繁榮的鬧市區,報人們傾向於將報館設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
而英國的印刷技術和印刷機械,也最先在這一帶推廣和普及,報館設立在此靠近印刷技術中心區。
4、望平街的中國特色
雖地處租借內,但當時望平街的建築仍以二層木質小樓和四層居民樓為主,馬路建設也保留著中國的特點。相比較租界內其他地方充滿西化的環境,富有中國知識分子情節的報人們,更願意選擇中國類的古街陋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