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會計必知(1)(1 / 3)

一、什麼是會計

會計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會計的嚴格定義是什麼呢?很多人不一定清楚。

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這種活動以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為基礎,采用貨幣計量形式,運用專業化的程序和方法,目的是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連續、係統、全麵、綜合的核算與監督,以全麵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而達到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和決策依據的終極目標。

了解了會計的定義,下麵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會計的特點。

會計反映了特定單位的資金投入、資金運用、資金退出等過程。會計的特點是貨幣計量。會計計量形式多種多樣,既包括實物的,如“件”、“噸”、“輛”,又包括工作量的,如“小時”、“日”、“月”。而會計運用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實現了其他計量單位的統一。

上麵所提到的知識,都是指專門的會計核算方法,其具體內容包括設置會計科目、複式記賬、填製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製會計報表等。

前麵提到的核算與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會計的核算職能要求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的監督職能主要通過審查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從而對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控製和調節。

在會計的定義中,我們提到其能全麵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那麼,這些功能是如何體現的呢?

這些功能主要通過財務報告來體現,企業財務報告能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企業管理者要特別重視對財務報告的分析,以便作出最明智的決策。

二、會計的基本假設

何謂會計的基本假設?

會計的基本假設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所做出的合理設定。會計假設是為了保證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範圍、內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假定。會計假設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1.會計主體

所謂會計主體,指的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範圍。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會計主體立場上進行的,如果主體不明確,資產和負債就難以界定,收入和費用便無法衡量,以劃清經濟責任為準繩而建立的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應用便無從談起。簡單地說,會計主體是為了界定“為誰做賬”的問題。

此外,我們應當明確,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往往要建立會計核算體係,是一個會計主體;而構成會計主體的並不一定都是法律主體。例如,合夥企業雖是獨立核算的會計主體,卻不是獨立的法律主體。

2.持續經營

會計主體通常是一種空間界定,而持續經營則是一種時間上的界定。持續經營指的是會計主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企業不會麵臨清算、解散、倒閉的境地。

持續經營為正確地確定財產計價、收益提供了理論依據。隻有具備了這一前提條件,會計人員才能夠以曆史成本作為企業資產的計價基礎,才能夠判斷資產在未來的經營活動中可以給企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才能夠將固定資產的價值按照使用年限的長短以折舊的方式分期轉為費用。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又被稱做會計期間,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若幹連續、相等的期間。會計分期是持續經營的客觀條件,是從持續經營中引申出來的。

在會計分期的前提下,會計人員應當劃分會計的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製財務報告。會計期間的劃分一般是按照自然時間進行的,可以分為一年、一個季度或一個月,通常為一年。我國會計準則明確規定,會計年度是從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因此,按照年度編製的財務會計報表也被稱為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