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叫曼格的人決定買一輛新車,於是,他開著原來的舊車來到車行選購。車行老板替曼格打開車門後說:“哦,曼格先生,我認為您開的這輛車,是我見到過的二手車子中最好的一輛,真夠漂亮的!”
曼格一聽車行老板說自己的車子漂亮,連忙表示感謝,並且告訴老板說自己也非常欣賞這輛車。車行老板接著說:“這樣吧!讓我把估價員叫來,看看我們能給您這輛好車付多少錢。如果這輛車的機器也像外表一樣好的話,今天就可以作成貼舊換新的交易,包您滿意。”他找來了估價員,一起跨進車子,開走了。
當他們回到停車場後,車行老板再次重複說:“曼格先生,這確實是一輛好車。機器的情況比外觀還要好。”
老板頓了一下,接著說:“當然,請不要誤會,我很高興您能到這裏來,但我又有點兒好奇:您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把這麼漂亮的一輛好車換掉呢?”其實,他心裏非常清楚對方打算換一輛汽車,就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曼格說:“實話告訴你吧,大約再過三個禮拜,我們要在密西西比州舉行一次家庭聚會,我想如果能駕著一輛凱迪拉克牌子的汽車去那裏,就太完美啦!”
車行老板一聽,馬上就表示曼格此舉會使他在那次聚會中非常有麵子,並開始計算,幾分鍾後他抬頭望著曼格,以激動的聲調說:“曼格先生,報告您一個好消息,由於您那輛車的狀況良好,與眾不同,您隻要再付82145美元,就可以換一輛新的凱迪拉克啦!”
盡管曼格聽了車行老板的話時,內心感覺像挨了一刀似的,但是由於已經抹不開麵子去拒絕了,隻好平靜地接受了這筆交易。
“麵子”是社會尤其是中國社會中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調節和支配著人們的社會行為。俗話說“人活一口氣”,說的就是人要掙足了麵子才有資本活在世上。
中外學者們公認的“麵子”定義是:“麵子是交際事件中的參加者所相互給予的,相互協同的公共意象”。人們在社會中扮演雙重身份:一是個體的真實身份,二是個體的社會角色,這兩種身份在不同的場合中出現,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就個體的社會角色而言,個體是大量社會成員中的一分子,在特定的交際事件中扮演著一種人際身份,即我們所謂的“麵子”。個體總是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麵子”,西方學者把西方文化中的“麵子”分為“積極麵子”和“消極麵子”。積極麵子是指人們渴望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重的願望;消極麵子則是指保持個人權利和空間不受打擾和侵犯,享有個人行動自由的願望。由此可知,西方社會對“麵子”的理解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特點,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人們特別重視個人的隱私。而中國人對“麵子”的理解不同於西方人,中國人心目中的“麵子”代表一種聲望、地位,是通過成功和炫耀來獲得的。中國人的“麵子”是個體在群體中相對於他人位置或地位被人接受,中國人的“麵子”是一種中國式的榮譽。中國人通過以下的行動來獲得自己的“麵子”:不斷地獲得他人的正麵評價,受到他人的歡迎與尊重,得到他人的信任,取得成功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等等。
銷售員與顧客打交道,服務質量的好壞與業績有著直接的關係。就是因為顧客來買東西,除了滿足對產品的需求之外,還要得到滿意的服務,要在消費過程中“有麵子”、得到心理的滿足。當你給足了顧客麵子,讓顧客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之後,即使顧客不太心甘情願,但是還是會乖乖地購買下產品,把鈔票放進你的錢包裏。
學會滿足顧客的麵子,有助於我們提高銷售額。現在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眾目繁多。顧客在挑選商品時很多時候都已經忽略了產品本身能給人帶來的實際效應,而更多考慮的是這個產品用起來會不會“掉價”、會不會過時,或者取決於買之前一刹那自我心理的滿足。麵對這種顧客心理,作為一位優秀的銷售員就要提供恰到好處的心理誘導,既要善於說服顧客購買這件商品,又要在過程中給足顧客麵子、促成交易。
梁小莉是一家高檔男性服裝專賣店的銷售員。有一天,有位男顧客選中了一套西裝,但總是在嫌價格太貴而遲遲沒有付賬。小莉看到了這種情形,便微笑著說:“先生,這可是名牌啊,自然就會貴一點點啦,但相對於您來說,這應該不算貴的。一看您這身打扮,就知道您是一位成功人士。像您這樣的身份,必須用這樣高檔次的衣服才配得上啊!”那位男顧客聽到這裏,便不再討價還價,而是笑嗬嗬地付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