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有一位“零零發”
看見
作者:馬伯庸
大明成化二年,都察院裏來了一位經曆,叫李晟。都察院經曆這個職位,負責職掌出納文書,六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李晟雄心勃勃,覺得自己在這個職位實在是屈才了,毅然上書朝廷,大言不慚地談論起邊防與軍隊建設問題。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自然被上頭所不喜。結果李晟被批“薦用舊臣,非所宜言”,降職為通判,從此一蹶不振。整整二十二年,他在官場上毫無作為,幾乎快被人遺忘了。
等到成化帝駕崩後,弘治帝登基。李晟決定找新皇帝碰碰運氣,精心準備了《戰法》一篇、《急務》兩篇,還附言稱:“臣學兵法四十年,得其奇要。”口氣大得驚人。
弘治帝驚呆了,想不到朝中居然還隱藏著這麼一位軍事奇才,連忙把他獻的書找來看。李晟在這些兵書裏,談的不是類似《孫子兵法》的國策韜略,也不是戰術陣法,幾乎都是各種新奇武器的製作方法,且涉獵極廣,從戰車到弓弩一應俱全,儼然是一位大發明家的派頭。李晟宣稱,他改造過的這些武器,效率都比舊有的高出數倍。
弘治帝說那就按他說的造吧。結果這一造,馬腳露出來了。工部上書抱怨,說李晟提供的那些法子,沒有可操作性。試驗了數次,沒有一次能成功,全是胡說八道。這一下子,惹得弘治帝龍顏大怒,斥責李晟說你這什麼破玩意,又浪費時間又浪費銀子,趕緊給我滾蛋!一口氣把這個倒黴孩子降了四級,還打發到雲南曲靖衛當知事,形同發配。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李晟居然又冒出來了。這次他學得稍微乖了點,上書皇帝,隻謹慎地談論兵事。弘治帝覺得他挺可憐,把他召了回來,仍在都察院照磨。又過了五年,外派他去鄖陽府擔任撫民同知。
鄖陽即今天的十堰地區,算是個不錯的養老地方。皇上是出於好心,可李晟不領情,死活不肯去。他上書說我寧願去邊疆為國家效力,隻要是能打仗的地方就成。皇上一聽,算了,下旨給他安排西北邊兵備員推補——意思是,先排到候補的隊裏,隻要西北邊疆有出缺,就讓他補上。
那會兒李晟都快七十歲了,所以這個人事安排,其實是皇上敷衍他而已。可李晟一聽,精神抖擻,又開始搞起武器發明來。這次他進獻的發明,叫作全身鐵甲,是一款防禦力極高的甲胄,從頭包到腳,幾無空隙,厚可防箭矢。工部一看老爺子又來了,隻好照他的設計試鑄了一套。鐵甲鑄出來之後,找了一個人披掛整齊,一看,威風是挺威風的,可是沒法走路,往前邁了兩步,咣當一聲摔地上了——沒辦法,太沉了。
李大發明家的聲望,再一次無情地遭到了打擊。
李晟倒是挺能活,一直堅持到了正德年間。正德四年,他再一次上書獻《安攘六論》,不知道裏麵又有什麼新發明。可這次兵部和工部學乖了,說這老頭子言過其實,垂老不悟。沒想到四年之後,他不屈不撓地獻上了兵書五種,又被打了回去。——那一年,他都八十多了。王世貞對他有如此評價:“且八十餘,而氣不少沮,亦人妖哉。”
自古上書言事的大臣,比比皆是,但像李晟這種沉迷於發明創造而且屢敗屢獻的官員,可真是千古獨一份。說他是穿越者,可真不算冤枉,唯一遺憾的是他的工科水平,實在是太爛了……
摘自《南都周刊》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