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就無牽無掛,笑這一世繁華(1 / 1)

本就無牽無掛,笑這一世繁華

情感

作者:沈三廢

以前住在鄉下奶奶家的時候,遇到過一位老太。老太住在村東頭,因為年歲太大,所以附近的人不管老少,都稱她為老太。老太的身份證標示著清末生人,我見到她時,她已經有110多歲了,雖然頭發花白,臉上滿是褶皺,但身體非常硬朗,精神、氣色也不輸給年輕人。

附近的人並不知道老太是哪裏人,據她自己說,原籍在河北,後來因為戰亂,家裏的人失散了,才一個人流浪到了這裏。

老太是個茹素念佛的人,家裏麵僅有的一張桌子上供著一尊佛像。因為沒有什麼經濟來源,所以桌子上經常隻是放上一杯清水,這就是她最好的供養了。平常,老太會提著一個編織籃子,到路邊去撿一些可回收的垃圾,等著收廢品的人來了她便賣些換錢來用。我以為老太把這些廢品變賣,定會改善一下夥食,可知道她的人說,每次變賣之後得到的錢,老太都是買上一斤水果,放在供桌上,作為自己獻給佛陀的禮物。

老太的生活非常簡單,早上喝上一碗小米粥,再來一小碟鹹菜,這就是她一天的夥食了。人們問她為何午飯和晚飯不吃,她一般都是笑嘻嘻地說自己不餓了,吃不下去。她手上有一根拐杖,棗木的,是她早些年從山上砍的,很是結實,她已經用了幾十年。如果在外麵見到她,定是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掐著念珠,慢慢走著,但看上去極為莊嚴。

老太有兩畝地,種一些小麥或是其他作物,她雖然行動慢了些,但都要把兩畝地種滿。拔草、澆水、施肥、打糧,老太從不依靠他人,總是自己一個人做完一切。等到把糧食打完了,她會把糧食分發給四鄰,自己隻留下一百斤。你問她,為何辛辛苦苦種了糧食又分發給他人,這時候,她會說自己吃不完,留著就浪費掉了。那您少種一點兒呢?或者拿去賣錢,多好?她又說了,自己一個人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動動手,就當鍛煉身體了。拿去賣錢,像我這樣的人要錢也沒多大用,夠自己吃就行了。

老太院子裏有一棵柿子樹,枝葉繁茂,夏天的時候,樹冠能遮住滿院的陽光。等到柿子熟了,老太會爬樹,親自摘新鮮的柿子給街坊四鄰。如果不是親眼見到,你很難相信,這位爬樹的老人,居然已經有110多歲的高齡了。其實老太是很少出來的,平常都是一個人待在屋子裏,陪著她的隻有那尊供桌上的佛像。

老太甚少生病,有時候她說出的話讓我們都自歎弗如。記得秋天她把一籃子柿子送到奶奶家的時候,說自己可能真有點兒老了,這麼一點兒柿子提過來,胳膊居然還有些酸了呢。當時奶奶整個人都呆住了,因為那一籃子柿子足有20多斤重,放在地上,奶奶都提不動,最後是爺爺提起來放在了櫃子上。

四周的鄰居,有時候會送一些日常的營養品和水果給老太,像奶粉、葡萄、糕點等等,但老太大多委婉謝絕了,有些實在推不掉的,她便轉手送給了他人,自己幾乎沒留下過什麼東西。奶奶說,老太這一輩子都在幫助人,吃的用的,都讓給別人了,一輩子都沒享過福,有菩薩心腸。

老太在村裏還有一個很大的妙處,那便是每次聽到鄰居吵架打架的,老太都會前去勸解一番,因為老太德高望重,加上一把年紀,所以吵架的雙方大多數聽從。即便不聽從,也會暫時停下來,因為都怕傷了老太。事實上,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據周圍的人說,老太從未生過氣,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在這裏幾十年了,從未聽說她跟別人吵過架。

一個秋天,老太把糧食收完,便去給四周的鄰居分發糧食。隻是這次跟往年有些不同,老太每到一戶人家,便坐下來跟人家嘮嗑,說著感恩的話,說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都別太擔心,畢竟老了,總有那麼一天。她來奶奶家的時候,便坐在床上握著奶奶的手,讓奶奶注意身體,別太勞累,遇到不順心的事想開一些,那場景就像一個老者在叮嚀自己的兒孫,關切而慈祥。最後,老太離開奶奶家的時候,奶奶落淚了,拉著老太的手久久沒有鬆開。

發完糧食之後,很多天過去了,村裏的人再沒見過老太出來,四周的街坊覺得有些蹊蹺,便去看望老太,這其中便有我的奶奶。奶奶說老太今年的糧缸裏沒有留下那一百斤糧食。奶奶見到老太的時候,她正盤著腿坐在那張簡陋的床上,手裏麵還掐著念珠,穿得整整齊齊,幹淨而素雅,臉上慈祥,神態莊嚴,隻是用手一探,早已沒了鼻息。老太就這樣走了,安詳而靜謐。老太的遺體,也是奶奶幫著處理的,身體柔軟如棉,跟她生前沒什麼兩樣。奶奶說,在老太麵前,自己就是一個小孩,永遠參不透老太這本書。

現在,老太的屋子和院子,人們都沒動過,看得出來,人們心中敬仰老太。老太的屋子牆麵上,用粉筆寫著一行大大的繁體字:本就無牽無掛,笑這一世繁華。那是老太在最後的幾天裏留下的。

老太走了,願她在天堂中一切安好!

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每個人是一座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