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隨時分享,就地科普(1 / 1)

隨時分享,就地科普

樂活

作者:土也地

東邊日出西邊雨,南來北往人熙熙。人類的好奇與執著,成就了文明、科技。但想象的羽翼再豐滿,也需要科學精神提供飛行動力。我們的科普信條是:從未被假象擊倒,一直在追尋真相。

NO.1

【瘋搶紅包背後的心理】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中國多了個新年習俗——搶紅包。如果說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僅僅是小試牛刀,2015年漫天飛舞的紅包大戰可謂瘋狂。隨著支付寶、微信、微博等紛紛加入紅包大軍,一場場紅包大戰越來越精彩,儼然成了過年的新風尚,引發了一場社交圈的全民狂歡。

科普一下:中國人過年自古就有發紅包的傳統,代表美好的祝福,網絡紅包則是現代科技與傳統習俗的結合,用快速、新鮮、刺激的玩法,吸引了萬千公眾的參與。從心理成本角度看,搶紅包付出的成本很小,卻有以小博大的可能性。隻要搖一搖、戳屏幕,不付出一分錢就可能搶到幾元乃至數百元。這就很容易激發人們原始的動機,引發從眾行為。但是,當心理成本提高時(付出一定的金錢),玩這種遊戲的人就會少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人們這樣的心理成本計算方式,推廣他們的產品或新的網絡支付模式。

除了時間成本低,網民還有一大特點:喜歡圖熱鬧。而人類千萬年進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網絡時代被搬上社交軟件。收發紅包是一種社交行為,也是春節期間促進人與人之間情感聯係的傳統活動,更是一種尋求人際聯結的方式。一搶一送之間,說明人們在社交群體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流的內心願望。

NO.2

【年終獎裏的心理學】

每到年底,年終獎話題就會悄然走熱。有媒體調查發現,六成人對年終獎不滿。真是有一百個員工就會有一百種期待。

科普一下:管理心理學家發現,影響年終獎激勵效果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員工的預期。“值函數假設”理論認為,得與失是相對概念,高於預期為得,低於預期為失。所以,聰明的老板不妨提早給大家“打預防針”,說今年的年終獎可能要減少。員工在沮喪之餘,卻發現年終獎不少反多,幸福感油然而生。二是相對公平更能讓員工心安。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投入,而低估所得,對別人的估計相反。不妨公開發年終獎,避免私下猜疑公平性,甚至產生懷疑、不滿、埋怨等情緒,挫傷士氣。三是表揚具有與金錢一樣的力量。因此,老板們在發年終獎之餘,不妨經常表揚一下員工。

NO.3

【央視春晚為啥年年被吐槽】

央視春晚年年辦,年年惹來吐槽。雖說2015央視年春晚的收視率大幅下降,但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吐槽的熱情。新浪微博中與央視春晚有關的話題閱讀量過億,僅“央視春晚吐槽”就有1000多萬閱讀量。

科普一下:春晚是國人過年難以磨滅的一種記憶,承載著太多回憶、感情、願望。導演馮小剛曾說過:“看春晚是一個習慣,罵春晚現在漸漸也成了一種習慣。”央視春晚之所以年年被吐槽,從心理學角度講,有以下幾個原因:

理想化的期待。人們有個心理上的共性:對越重要的人或事,賦予的期待越多,失望越大。大家對央視春晚承載的期待太多,甚至理想化了。老年人希望回顧經典,年輕人想看喜歡的明星,文化人希望更高雅,老百姓希望接地氣。但央視春晚時間有限,遺憾在所難免。

懷舊情結。記憶總能輕易把人灌醉,人們總覺得過去的比現在的更好,這是對現實不滿卻無力改變的回避心態。春晚是一粒懷舊的種子,承載了太多人逝去的年華。過去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等著看小品、聽相聲,團圓的暖意仿佛觸手可及;如今的一家人,吃過飯便各幹各的,手機取代了麵對麵的交流,年味越來越淡。這些難以言表的差距讓央視春晚成了“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