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在我國內地教材中的具體體現
教材研究
作者:李倩嵐
摘 要: 伴隨課程改革,多元文化漸漸被人們所關注及討論。多元文化即包容整合各種文化,各國家民族間應相互理解與尊重,正視其之間的差異性等。本文主要圍繞多元文化展開,結合我國內地語文教材具體版本蘇教版的各年級教材分析多元文化的主要分類和性質及其具體的表現。要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認識其滲透的利與弊,從而更好地掌握它、應用它貢獻教育。
關鍵詞: 多元文化 我國內地教材 蘇教版 小學語文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就發起了一個關於消除對少數民族在教育、公共場所、就業、住房、經濟等方麵存在偏見的運動,運動的成果就是“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產生[1],後來多元文化概念及思想由西方國家傳入我國,再逐步被中國特色化,各文化間表現出它們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因此當多個文化融入到一個國家中成為一個共同體,文化間就必不可避免產生差異性和衝突,這時就需要文化群體間相互融合,人們相互包容、理解及認同。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都以“和平”為主題,多元文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元文化思想化是必然趨勢。多元文化的融入,充分體現文化的平等性、交往性、差異性和內聚性。經過一段磨合期,我國基礎教育進行了課程改革,課程文化從單一逐步走向多元。本文研究教材中多元文化的滲透(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具體分析各文化分類所占比重,根據數據比重權衡利與弊,對教材的分析和編寫有積極意義。
二、多元文化的分類
多元文化可以在多個領域中比如年齡、性別、宗教、社會階級、民族、種族、語言、國籍進行分類,可分為:民族文化、階層文化、地域文化、性別文化、年齡文化、群體文化等[2]。為了方便以下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從地域、社會和年齡這三個方麵入手研究,多元文化就地域方麵可就廣義狹義地分為外來文化和國家文化,民族文化,農村與城市文化;社會文化主要是指階級、階層文化,主要分為精英階層和普通大眾階層文化[3];年齡文化主要分為成人文化和同輩文化[3],本文主要從這三方麵對多元文化進行分類,以此為角度對教材進行分析。
三、在蘇教版中所占比例及具體例子
1.蘇教版各種文化的分布
本文選取蘇教版小學一至六年級共12本教材進行分析,明顯以地域(國內外、民族、城鄉)為主題的歸為地域文化,反之為非地域文化;各冊蘇教版教材中明顯以人物(偉人、名人、普通群眾等各階層勞動人民)為主題,一般情況均歸為階層文化,反之不屬於階層文化;各年級蘇教版教材中明確以兒童生活為主題屬於同輩文化即年齡文化,明確描述成人生活,同樣歸為年齡文化。總結三方麵文化在蘇教版一到六年級十二冊各年級教材中所占比例和篇數,地域文化約占29%(82篇),社會文化約占31%(88篇),年齡文化約占35%(99篇),以此分析理解各文化滲透狀況。
(1)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地域文化分析
本文把各冊教材中明顯描述祖國或是表達愛國情懷,歌頌祖國大好山河的,如六年級下冊(第十二冊)中的《我們愛你啊,中國》、二年級上冊中《2008,北京!》、三年級下冊《長城與運河》等歸為國家文化一類;把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五年級上冊的《伊索寓言》等有明顯外國元素和風格非本國文化的歸為外來文化,把明確描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文化的課文,如六年級上冊中的《草原》、二年級下冊中《歡樂的潑水節》等文章歸為民族文化;把清晰描繪城市風光,人們生活習慣的文章如三年級上冊的《“東方之珠”》、一年級上冊的《東方明珠》等課文歸為城市文化;把明確描述鄉村生活,有鄉土氣息的課文如二年級上冊《鄉下孩子》、《水鄉歌》等歸為農村文化,通過對各年級教材中地域文化具體分類進行關於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發現,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12冊284篇課文中,地域文化中的國家文化占了16%(40篇),外來文化9%(26篇),民族文化有6篇,所占比例為2%,城市文化1%(1篇),農村文化2%(7篇)。由此可見,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滲透較少,特別是中國多元文化滲透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文化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元文化的滲透,重點在於民族文化的滲透,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尤其應注重民族文化的滲透,為了改變民族歧視,適應中國現有國情發展,培養民族間相互理解包容平等相處的意識。在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滲透上有所欠缺,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的滲透有助於無論來自農村還是城市的受教育者認識彼此的生活,並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