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維程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數學是各學科中教學、學習難度較高的一門學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喜歡數學的學生的比例與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的比例幾乎相等。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最成功的方麵必定是他們最感興趣,最熱愛的,當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科有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正向的心理動因,他的心裏就會萌生學習驅動力,從而傾心刻磨獲得自我心理預期達到的目的和效果。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如何誘導學生學數學的心理發生思維推理的正遷移,並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尤為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培養並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呢?首先應對自己的學生情況有全麵的了解,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交流、分析,我發現我所教的部分後進生學習興趣不濃,對數學學習有諸多方麵的心理障礙:消極、厭倦心理,自卑心理,懶惰心理,天生畏懼心理,依賴心理等。在教學中,應隨時悉心關注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有機會讓他們把煩惱和困惑宣泄出來,與他們麵對麵以朋友的身份互相交流探討,達到心理上的彼此認同、信任、共鳴,同時滿足他們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需要。更多地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一句積極鼓勵性的話語,比批評十句要有效得多。每個人在心理上,情感上都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認同,而且要為他們提供自由表達自己思想,勇於表述自己觀點和實現自己思維飛躍的開始。因此教師應成為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欣賞者和支持者,從而愈合他們的自尊心,樹立自信心,進而才能培養和調動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激情。
一、營造師生間良好的情感氛圍
讚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有效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教育者自己應該充分進入到學生的情感中去,與學生進行彼此毫無分歧和親密無間的交流。”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製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可以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促進腦細胞的活動,從而使學生從記憶倉庫中湧現出許多表象,發出多種多樣的心異議聯想,形成強烈追求、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課堂教學氛圍。
首先要讓你的學生對你這位老師有好感,學生要從心理上認同你。學生隻有喜歡你這位老師,才會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數學,並逐漸對它產生興趣。而要使學生對自己第一印象要好,則自身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素質要高,課堂上語言要生動、形象,課堂上教師要充滿激情,對學生充滿愛心、無私心,既不偏重優生,又不歧視差生,課堂要充滿活躍、民主激勵的氣氛。
二、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學得愉快主動,並從中獲得樂趣,數學教師的情緒狀態,或者精神麵貌,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教育實踐證明,當教師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學內容中激起了學生的情感時,學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因為“教師的情感對學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生,這種感染作用更為突出”(摘引《教育心理學》)。教師寬廣的知識麵、旺盛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尤其是發自內心的積極的教學情感(表現於教師的表情、動作、語言等方麵),猶如讓學生服用了興奮劑,使他們自始至終興致盎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滿腔熱情地熱愛學生,必須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學,唯有這樣,數學教學才能成為充滿情感活動富有吸引力的生機盎然的學習生活。
例如,在教學“容積”這一概念時,我事先給每個小組準備了帶200ml刻度的燒杯、能裝1立方分米的學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個盛有清水的臉盆,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係。實驗開始後,人人開動腦筋、想辦法,緊張地忙碌著。反饋、交流時,各個小組的代表爭先恐後地彙報他們的成果,有的說,將注滿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學具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有的說,把1立方分米的學具盛滿水,然後倒回200毫升的燒杯中,發現正好倒了五次,得到1升=1000毫升……最後,有個學生說:“我知道,由於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還學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因此我推斷1毫升=1立方厘米。”學生的神情中充滿了自豪與快樂,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是多好的情緒體驗啊。它會促使學生不斷地探究、學習下去。他們眼、耳、手、腦、口多種感官並用,自己提出方案、實踐探究、操作驗證、合作交流……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的參與狀態。這樣,學生自然而然養成了自覺探究數學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