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辨與創新—演講、辯論”在《學術英語》課堂上的應用研究(1 / 3)

“思辨與創新—演講、辯論”在《學術英語》課堂上的應用研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佩秋

摘 要: 基於我國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和學術交流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學術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為例,將個人演講、小組辯論等活動引入課堂,探索、構建以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造性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既能滿足語言技能訓練需要,又能實現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探討其在教學實踐中的實現方式。

關鍵詞: 思辨能力 演講 辯論 《學術英語》

建構主義學習觀已成為新時期外語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這種學習觀強調學習者以自己的經驗、信念為背景,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從而在具體情境中探索主動構建知識[1]。思辨與創新能力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重要技能,要求學習者基於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對信息的真實性和精確性進行獨立、多視角的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是新時代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與核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是國際教育界業已達成的共識,也是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更多高校加強了與國外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原版教材的使用、國際間學生互訪、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都對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熟練運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已經成為廣大學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強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術交流能力,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已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學術英語》課程為例,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為主要目標,探討將演講、辯論等運用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口頭學術交流能力。

1.大學生思辨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英語教學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還有一些問題,從傳統意義來講,英語教學一直偏重語言技能操練和語言知識學習,教學重點、難點放在結構、語法和詞彙上,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至關重要的口語、寫作等產出性技能卻沒有充分重視。大多數口語教材仍以簡單的日常對話為主。教師上課練習形式多以淺層次模仿型對話、複述為主,而演講、辯論等發展學生思維深度和創新能力的課堂實踐活動卻較少開展,使得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因長期得不到訓練而無形間被大大削弱[2]。此外,因對其他學科涉獵範圍有限,專業詞彙極度缺乏,很多學生存在“思辨缺席”現象,突出表現為口語交流時內容空泛,缺乏邏輯性和思辨性,獨立提出新觀點、新見解的創新能力普遍不強,更無法用英語就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口頭學術交流。

2.演講、辯論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演講是針對某個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評論,清晰、完整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並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實的社會活動過程,因其集語言交際、信息傳達及思維訓練於一身而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辯論更是各種知識運用的綜合體現[2],辯題通常來源於近期重大新聞及社會熱點問題,辯論者須對辯題做出辯證性思考和闡釋,辯論者所要解決的任務問題幾乎直通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曆史、管理學等這些知識領域。把演講、辯論融入學術英語課堂教學對激發學生思辨能力,推動學生思維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演講過程伴隨著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尋找話題、查詢資料、在公眾麵前進行口頭表達,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深入思考的能力;通過聽眾的肯定和否定評價,培養批判性傾聽能力和求同存異的開放態度。同樣,學習辯論知識能培養學生辨析和獨立提出見解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3.以辯論、演講為主要課堂活動,以培養學術交流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的構建

本研究總體思路為:立足於學術英語教學現狀,以思辨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學術交流能力培養為重點,依托網絡資源,將個人演講、小組辯論等活動引入課堂,探索、構建一套既能滿足語言技能訓練,又能實現思維能力培養,真正融合聽、說、讀、寫、評、探、創的教學模式[3]。

培養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一方麵要求學生達到相應的語言水準,另一方麵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維深度。要同時兼顧這兩點,就一定要和學術閱讀或學術聽力相結合。教學研究表明,沒有一定的語言及知識積累,學生很難闡述複雜的、有學術內涵的問題。一方麵思維空洞,交流時言之無物,另一方麵語言上詞窮句短,缺少足以表達自己思想的句型結構和詞彙。因此我們認為構造新型學術英語教學模式其主要創新點在於以辯論和演講的方式,將社會熱點話題引入課堂教學,把聽、讀訓練作為切入點,以聽促說、以讀促說。要求學生以學科領域中某個問題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研究、交流等學習活動,為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活動提供信息輸入,讓學生在論述自己的見解時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評價問題,理性思考,最終拓展思維和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該教學過程一共有3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