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殷慶保
摘 要: 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班級裏每個學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根據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對它進行合理教學設計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安排多個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操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隻做基礎性操作,而對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提高要求,讓他們做一些有發揮餘地的、有挑戰性的操作。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堂 管理方法 學生實際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我工作在信息技術教學的一線,教學經驗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搞好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課堂管理是多麼重要。其實,課堂管理在其他任何學科中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成分。就連學生也關心這一問題,因為管理比重大了,學習時間必然相對減少,他們需要教師是一個有能力的課堂操控者。在這裏我要談的問題是如何讓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這是核心問題,也是關鍵所在。因為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不同,課程本身的特點就是操作性很強。但問題也出在這裏,雖然已是高中生,但有的學生自控能力有限,隨意說話、走動、上網、吃零食甚至打遊戲等不和諧現象仍然存在,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方法。
一、信息技術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往往不重視信息技術課程。
現階段,期中、期末因為沒有正式的信息技術學科測試,缺少有效評價這一重要環節,所以學校、教師對信息技術學科在高中整個前階段都持一種不夠重視的態度。
2.課堂紀律難以調控。
由於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大部分學生都以一種娛樂心態上課,這並不是真正學習積極,隻是“玩玩”的心態,學習態度自然不好。信息技術課一般在機房上課,與教室裏上課相比,機房中的幹擾因素更多,環境更複雜,相應帶來的紀律問題就更多。
諸如相互走動、講話等情況十分普遍,尤其有的同學在教室裏偷偷吃零食,並把垃圾丟在微機桌的縫隙裏,更有個別學生用U盤、MP3把一些小遊戲偷偷拷貝到電腦裏麵。他們經常抱著這樣的心態上課,上課情緒再高、再怎麼喜歡這門課,也都成了反麵因素。
3.學生操作電腦的能力和水平相差太大。
學生的基礎存在很大差異,因為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還有一部分來自城鎮,家裏麵有電腦的學生可能不用教書本上的內容也已經學會,而家裏沒電腦的學生原來幾乎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高一年級有些學生甚至連基本的開關機、指法、鼠標都要從頭練習。學生存在這樣大的反差,在教學中搞“一刀切”、“大鍋飯”就會使很多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諸如:在計算機實際操作中,一些相對較好的學生隻需幾分鍾就能迅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常“不夠吃”,則他們剩餘的時間就會顯得無所事事,轉而可能做出說話、打遊戲等與其他無關教學內容的事。另一部分學生則“吃不消”,認為老師上課進度太快,自己跟不上,“跟不上,就不跟了”,於是加入“無所事事”隊伍。
4.教學中教師教學設計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
有一些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有這樣一些體會:由於教學環境不同、教學對象存在不同層次,也許教材中介紹某一個知識點時篇幅很長,而實際操作中卻隻有短短幾步,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班級裏每個學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都是不同的,根據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教學設計和因材施教,這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