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激趣藝術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道仁
摘 要: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學生主動探索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利用鮮活的時事創設情境,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生活問題的剖析感悟,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 課堂教學 激趣藝術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雖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明確的教育性質,但是相對於現代瞬息萬變的社會,教材中涉及的許多內容,比如引用的案例、材料難免會顯得陳舊老化、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現代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如果老師在教學中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一些貼近學生實際及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就會生動活潑,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獲得許多出人意料的教學實效。
一、巧設情境:時事播報,激發興趣
在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環節結合時事教育,引導學生關心天下大事,加深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理解,知道國際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不僅可以擴大知識信息量,而且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
在農村中學,學生由於對時事信息搜集的渠道有限,見識麵狹小,並且對時事關注的自覺性差,以致造成對國家或身邊發生的大事一無所知或知之甚淺。因此,在課前,用三五分鍾時間讓學生對自己收集的新聞或老師所摘選的新聞進行閱讀,讓他們發表見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時事嗅覺,養成善於捕捉各種社會信息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習慣,而且可以形成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意識,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時事紛紜繁雜,鋪天蓋地。老師在課前導入時,要選取一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時事資源,比如社會熱點問題、本省本土的新聞,甚至發生在周邊的最新情景資料,讓學生自我主持發布,自我分析評價,達到“知其事,究其因,明其理”的效果。此外,教師也可做一些適當的指導和補充,尤其是與學生成長、生活有關的周圍大事教育學生,使他們在思想到行動上與時俱進,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的公民。
二、化抽象為具體:插播視頻,點燃“激情”
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是涉及內容多,概念抽象,如崇高的理想、獨立的人格、可持續發展、感恩等。內容抽象化,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而且學無興趣。如何觸動學生的敏感神經,激發學生的共鳴,是許多政治老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化抽象為具體,展示圖片,插播視頻,讓學生從枯燥無味的框條概念中解脫出來,使之學習有趣味、有情感、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
如上《可持續發展戰略》時,我播放一段本鄉時事消息:2013年9月24日14名駐華外交官、國際機構駐華代表考察聯合鄉梯田的視頻資料。學生在觀看視頻之後,對家鄉有一個全新的了解。這時,我提出問題:(1)國際機構考察自己的家鄉是前所未有的事,這一考察團此行目的為何呢?(2)聯合梯田如何保持發展?(3)可持續發展怎麼理解?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發展紛紛表示看法,引發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這時,我及時指導:聯合梯田作為中國五大最具魅力梯田之一,被農業部列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又準備申報全球農業文化遺產。我們隻有保護好環境,同時注重資源開發,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學生明白有關內容之後,不僅流露出對家鄉熱愛的自豪感和興奮感,而且增強對農田資源的保護意識。化抽象為具體的教學,為課程的學習奠定了有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