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合高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不良表現成因及解決辦法(1 / 2)

結合高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不良表現成因及解決辦法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劉麗莉

摘 要: 不良行為在高中生這一年齡群體中表現得較為突出。本文主要分析高中生不良行為的心理成因,針對學生的不良表現進行原因分析,采取積極應對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最終全麵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 高中生 不良表現 心理特點 成因 解決辦法

一、相關背景

(一)學業不良的概念

“學業不良”在心理學中作為專屬名詞出現,“學業不良學生”是前蘇聯教育界常用的術語。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巴班斯基認為,所謂“學業不良學生”,指那些比其他學生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應該在正常時間內掌握的專業技能和知識而及格的學生。學生具有思考不積極、不善於動腦筋、經常回避或者放棄那些需要動腦的習題或者問題、思維上存在惰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者容易分心,容易被身邊的事物打擾分心;對直觀教材的記憶優於對語言教材的記憶;善於機械記憶而不善於邏輯思維等特點。

(二)學生學業不良群體的調研情況

不良行為在高中生這一年齡群體中表現得較為突出。分析高中生不良行為的心理成因在於學業不良、家庭不良教育的內向發展、認識上的片麵極端、不健康的個人需求、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等等。

二、通過對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觀察,總結出學生學業不良的表現:

(一)學習動力不足: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經常遲到或早退。對成績好壞持無所謂態度,從不主動與人討論學習問題。遇到難題就退縮,不肯努力鑽研。

(二)學習基礎差:學習時不專心,三心二意,知識不連貫、不係統。課堂上涉及有關舊知識時,則茫然,無法聽懂,或幹脆不聽。

(三)學習習慣不好:精力不足,從小家庭教育培養有缺陷。學習沒有計劃,不知該學什麼。學習之前不能做好準備。經常因貪玩擠掉學習時間。課前從不預習,課後從不複習,考前開夜車。

(四)學習方式技巧較差:使用或創造學習輔助手段促進學習效率提高的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獲取主要信息進行學習。不會選擇學習要點。

(五)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或做作業時經常開小差;學習時東張西望,不能安靜。

(六)意誌力薄弱:教師或家長管得緊時學習十分努力,成績較好,反之則不學習;隻喜歡學感興趣的課,否則便開小差;學習上怕吃苦,做事有始無終。

(七)學習環境不良:社會大環境影響家庭生活。家庭不和或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孩子心情不佳,無心學習;學校校風不好,班風不正,沒有學習氛圍。

三、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在學習上兩極分化日益明顯。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上已較明顯分出層次,即優生和“差生”。對優生來說,他們積極、自信的心理不斷得到強化,學習興趣上升為樂趣,學習已成為自覺行為。另一部分學生屢遭挫折,對學習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漸漸固化,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對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處於淡漠的被動狀態。

(二)偏科現象嚴重。現在高考施行“3+綜合”,分科之後,許多學生對自己所選科目很重視,但是對綜合科中的非主修科目則重視不夠。例如,選理科(物理、化學或生物)的學生,對文科綜合(政治、曆史和地理)的學習不夠重視;選文科的學生同樣存在輕視理科綜合的學習傾向。忽視非主修科科目的學習,導致偏科,一科拉後腿,總成績不高,同樣會使自己在高考中吃大虧。

(三)孤獨感和焦慮感較強。高二學生是高中階段的“斷層”時期,因為高一新生剛進入高中,高三學生因為就要參加高考,學校、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給予高度關注。而高二學生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使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孤獨感和失落感較強。高二階段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誌,又沒有麵臨高考的緊迫感,是一個容易出現動蕩和茫然的時期。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自我懷疑,產生焦慮。有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感到整個高中階段在高二成績明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