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學班主任的批評藝術(1 / 2)

論中學班主任的批評藝術

班級管理

作者:張鵬睿

摘 要: 批評是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批評是為了不批評,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是批評的核心,對事不對人是批評的關鍵。批評有法,但無定法。班主任要靈活運用多變批評藝術,達到與表揚異曲同工之效。

關鍵詞: 中學生 班主任 批評藝術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起到導師作用,是學生、家長和科任教師之間的橋梁,在學校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初中班通常由50多名學生構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學生都可能犯錯誤,從而影響班集體形象、破壞班集體和睦、損害班集體利益。批評是班主任對學生的不恰當思想和言行給予的否定評價,以喚起他們的警覺,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如今的孩子大多從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嗬護下成長,沒有遇到過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如果班主任用暴風驟雨般的訓斥批評學生,則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反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可能造成師生間的情感對立,增加今後教育的難度。為此,班主任必須認真研究和探索批評的藝術,進行恰到好處的批評,以達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批評藝術的必要性

當前中小學教育出現了一種窘境:因師生關係緊張而導致教育事故頻發,一些老師對於學生的不規範行為被迫放棄“懲戒”,對學生不能管、不敢管和不願管[1]。批評是為了削弱人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而對其進行一種否定性的評價,使其轉移到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上的方法或手段。在中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運用批評方式指出其錯誤和缺點,根本目的是引起學生思想的變化,使學生真正提高認識,提高覺悟,提高思想素質,變得更有道德和教養,從而少犯錯誤[2]。批評是為了不批評。

當今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挫折能力差,適應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更差,聽得到表揚,聽不到批評。如果班主任的批評教育方法簡單、呆板、粗暴、形式單一,大道理講得多,脫離學生實際,麵對學生錯誤不分場合、地點的批評則往往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使學生內心留下陰影,和老師產生心理隔閡,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學生對班主任的要求,要麼充耳不聞,要麼偏偏不配和,這時老師會感到力不從心,覺得學生不可理喻,從而引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其實,這時班主任應該反思教育方式、方法。世界上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所以,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應根據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點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特別是批評教育工作。批評要講求藝術,重視批評的藝術是以批評的特征和作用為根據的,符合當代中學生的特點,具有時代性和思想性。

二、批評藝術的特點

批評犯錯誤的學生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以理服人的藝術,強烈的感染力和超強的說服力全部蘊藏在“情理之中”。班主任作為批評藝術的主要運用者和創造者,要集品格、智慧、學識、才能、膽識和經驗於一身,具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激情和才智,選擇恰當的批評方法和手段。正如馬卡連柯說:“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班主任要根據學生年齡、性格和認知水平等方麵差異,選擇恰當的、靈活的批評方法和手段,在一定場合、時間和適宜的氛圍,運用批評的藝術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與學生談心要開誠布公,讓滴滴甘露沁潤心田,並讓其暢所欲言,以尋求共識。批評不僅要做到“道理”的滲透力強,還要顯得“通情達理”。學生從老師的批評中感受到尊重、嗬護、理解、期望、信任和保護。在聆聽批評中感受到美,欣賞到美,達到心靈相容,心甘情願,自然而然達到批評教育效果。

師生相互信賴,彼此尊重,無障礙地交流、溝通,形成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圍,這種氛圍中的批評才會被理解、接受,才會達到教育目的。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是批評的核心。現在的中學生比以前中學生自尊心更強,因此,在批評學生的時候既要講原則,不遷就其錯誤思想行為,又要講感情,尊重他們的自尊心。這樣,被批評的學生就不會感到自己是在挨罵,而是在接受教育,他們會從心裏感激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班主任的話語他們就會聽進腦子,並努力做好。這樣,批評的效果就達到了。同時,對事不對人是批評的關鍵,在班主任批評學生時,要多留個心眼,隻對事而不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