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提奚夜襲(1 / 2)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有自己的語言。要是沒有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在東方的這塊大地上,不知道會演變出多少民族、多少國家。

據說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嬴政讓手下人在秦王宮殿裏,掛起一幅大字——劍,秦王嬴政對將士們說:這個“劍”字有二十八種書寫方法,征討六國,是為了把這些種類繁雜的文字統一成一種寫法,由此英雄成就了其一代偉業。

“我們讓扶餘人、穢貊人說漢話、取漢名、認漢字,並不僅僅隻是為了政令方便,而是要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就是漢人。如果隻是讓他們的首領認同,一旦朝廷衰弱,那些有野心的首領就會蠢蠢欲動,帶動族人反叛,給大漢民族帶來災難。”

自古以來,有很多部落先後臣服於大漢民族,可是在大漢衰弱、或者內亂的時候,他們便凶惡地撲上來,狠狠地咬上一口,給大漢民族帶來深深的傷痛。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部族沒有被最終同化,對大漢民族沒有認同感。

“將軍大人說得是。”張半仙雖然無法體會楊林所說的那種曆史滄桑,但是他卻讚同秦始皇的策略。不過,他也心存顧慮:“隻是我們的漢字實在是太難了,我讀了那麼多年書,還有很多漢字不認識。要想在扶餘人、穢貊人中推行漢字,得派多少老師,用多長時間,花多少費用啊!”

對於這一點,楊林深有同感。他也受過高等教育,不認識的字也非常之多,特別是到了三國時代,那些隸書更象是天書,大多數他都不認識。一直到現在,他要書寫命令、信件,都還要別人代勞。

楊林不由得想起魯迅先生說過的一段話:我們中國的文字,對於大眾,除了身份、經濟這些限製之外,卻還要加上一條高門坎——難。但是這條門坎,倘不費十來年工夫,就不容易跨過。

“顏良、文醜,你們兩人也讀過書,你們能夠認識多少字?”楊林回過頭來,笑著問道。

“不瞞將軍大人,我書讀得不好,具體認識多少字沒有數過,僅僅隻能看得懂大人的命令。”顏良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說道。

“嗬嗬……我也是,將軍大人印得那些書,我都看不全,好多字不認識。”文醜摸了摸自己的腦袋,憨厚地笑了起來。

“趙弘、韓忠,你們兩個呢?”楊林心裏越以鬱悶,又向趙弘、韓忠問道。

“報告將軍大人,我沒讀過書,隻認得自己的名字。”趙弘更不好意思了,臉也紅了起來。

“報告將軍大人,我也沒有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得。”韓忠低下了頭,不敢看楊林一眼。

這真是漢字的悲劇!也是民族的悲劇!

不管怎麼說,顏良、文醜、趙弘、韓忠等人也是大漢民族的精英,可是他們卻對大漢的文字如此陌生。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字,不能被這個民族的大多數人所掌握,甚至連這個民族的統治者也不能很好的運用,那這個文字確實是妨礙了民族的發展。

“你們不必尷尬,我雖然讀了很多年書,可是好多漢字我也不認識。這至少說明一點,我們的漢字太難了,難認、難記、難寫,妨礙了我們掌握和運用漢字。更重要的是,我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卻把精力和時間都花去認識和理解這些複雜的漢字。”

他們不知道的是,正因為漢字之難,使得讀書識字隻能成為少數人的特權。而那些學有所成的讀書人往往是好了瘡疤忘了痛,明明自己花了好大功夫才學得漢字,知道其中的甘苦,但是一旦自己掌握了漢字以後就把漢字說得多麼好,不再去想那些還未掌握漢字的人的苦衷。更有甚者,有些人掌握了繁難的漢字,就自以為高人一等,表現出一種優越感。

這些讀書人讀書的目的絕大多數就是為了做官,隻知誦讀孔孟經典,通過所謂十年寒窗所掌握的知識也就是這麼些老古董。或者玩弄一些精美的文字遊戲,文學事業倒是空前發達。

然而,並沒有多少讀書人去研究、探索科學技術,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就連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自己鼓搗出來的,隻是有術而無學,也沒有讀書人的什麼事!中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橋梁卻始終沒有橋梁學,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卻始終沒有創立過建築學。而且中醫目前的處境也還是這樣的。有時能夠治好病,卻無法從人的生理與藥理、病理層麵上去作出解釋。

想到後人的識字之難,楊林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秦始皇借助帝王的權力可以統一文字,自己為什麼不能借助現在的強勢推廣漢語拚音文字方案、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至少,可以在自己占領的地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