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太監離宮(1 / 2)

李儒不僅僅是董卓的女婿,而且還是董卓最親信的謀士,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他把袁紹的信認真地看了一遍,鄭重地點了點頭:“將軍大人,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一句話提醒了董卓,為了何進的一紙征召令,自己匆匆忙忙地趕到洛陽,豈不是與何進打了下手?“賢婿說得對,你趕快起草一份奏章,我們打著清除閹豎的旗號,堂堂正正地進入洛陽。”

李儒對於董卓可是寄於了厚望,所謂大事可圖,就是他們有獨霸天下的野心。他可不希望董卓成為何進的跟班,更不能成為袁紹的打手。他馬上大筆一揮,一份奏章就成了,他就是要讓天下人都知道,董卓是自己起兵而替天行道。

“臣認為天下之所以會出現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於奸閹趙忠和張讓等人侮慢天常,篡奪王命,口含天憲,為所欲為。奸閹的父子兄弟霸據州郡,憑借一簡文書就可以獲得千金利益,京師附近數百萬的肥沃良田都被他們霸占了。奸閹們的所作所為讓怨氣充塞了國家,社稷因此而動亂不絕。臣在西涼奉詔討伐叛軍的時候一度糧餉斷絕,將士們又饑又乏,都不願意隨臣繼續西進作戰,他們要求臣舉兵進京殺死閹宦,為民除害,向朝廷討要軍餉。常言道: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董卓率軍渡過黃河,一路上命令隊伍敲鍾鳴鼓,旌旗招展,大搖大擺地朝著洛陽而來。一時之間,沿途的鄉紳、士族歡欣鼓舞,更有不少的百姓奔走相告,慶祝禍害天下的閹貨們末日來臨了。

可是董卓的三千騎兵剛剛到達澠池,就碰到了太監們派來的信使。張讓不僅讓人送來了重禮,而且還在信中承諾,隻要董卓退回西涼,張讓就說服太後,奉董卓為車騎將軍,領涼州牧。

這些年來,董卓為了保全自己,幾乎年年都要給太監們送禮,這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而太監們也沒有虧待董卓,有幾次董卓戰敗,都是在太監的們的斡旋下,才免於被漢靈帝劉宏處罰。

“將軍大人,我們還是就地紮營吧。”李儒把張讓的信使打發走後,悄悄地對董卓說道:“如今四方猛將率兵進入洛陽,朝廷肯定是一片混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我們就在這裏等等看。一來給太監們一個麵子,二來也看一看洛陽的朝局如何發展,再決定我們何去何從。”

給不給太監們麵子,董卓並不在乎,可是洛陽的形勢不明,卻讓他有些猶豫。西涼騎兵就是再強悍,也隻有三千人,在數萬北軍和西園軍麵前,董卓也不敢輕舉妄動。

“傳我的命令,騎兵就地紮營,我們在澠池等等看。”董卓想了又想,決定聽從李儒的忠告,就在澠池按兵不動,靜觀其變。憑他的嗅覺,他料到洛陽必有大變,他就在這裏坐享其成。

……

第三個響應大將軍何進的征召令,也是最後一個帶領外兵進京的就是兗州東郡太守喬瑁。東郡緊靠著洛陽,本應該第一個到達的,隻是因為喬瑁的士兵都是些郡國兵,幾乎沒有經過什麼陣戰,行動起來有些緩慢。

作為一個士人,袁紹更不會忘記喬瑁,幾乎在喬瑁接到大將軍征召令的同時,喬瑁也收到了中軍校尉袁紹的信。不過,袁紹並沒有要求喬瑁幹什麼,隻是讓他快點趕到洛陽,共謀大事,至於謀什麼大事,袁紹並沒有明說。

也許是士人間的惺惺相惜,中軍校尉袁紹竟然出城十裏相迎。喬瑁到達的時候,天已經暗了下來,隻見喬瑁的隊伍左手舉著火把,右手拿著長槍,星星點點象條火龍般盤旋而來。

走在隊伍前麵的將領,身著純白的盔甲和披風,很有幾分儒將風範,在這黑夜裏分外引人注意。中軍校尉袁紹連忙迎了上去,大聲笑著說道:“嗬嗬……喬瑁大人風華不減當年啊……今日共襄義舉,實乃我大漢肱骨之臣啊……”

“袁紹大人見笑了。”喬瑁非常感動,連忙跳下馬來與袁紹相見,眼中精光四射,朝何進拜了三拜:“閹豎橫行朝廷,禍害天下,人人得而誅之,我等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再不鏟除閹豎,我大漢天下危矣!今大將軍振臂一呼,欲挽我大漢於水火之中,天下莫不響應,喬瑁敢不效命?”

“喬瑁大人率先響應,領兵西進洛陽,除賊以盡臣子之道,足見大人憂國憂民之心。閹豎鏟除之日,大人將居首功。”中軍校尉笑了笑,上前拉著喬瑁的手,十分親熱的說道:“來、來、來,你我一同乘車,我們邊走邊談。”

孟津渡的熊熊大火燒了整整一夜,站在洛陽城頭就能看到那衝天的火光。洛陽城內一片恐慌,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那些豪門、士族,都是提心吊膽地度過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