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半仙知道華歆是在指責楊林沒有出兵攻打洛陽,便認真地向華歆解釋:“沒有天子的命令,驃騎將軍怎麼能輕易渡過黃河?又怎麼敢攻打洛陽,驚動天子?”
“驃騎將軍在曉喻天下的檄文中,要求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不是不有點太過驚世駭俗了?”華歆畢竟受儒家思想教育多年,對這種選舉皇帝之事還是無法接受:“天子乃受命於天,怎可由凡人選舉?”
“華歆先生,如果天子受命於天,那為什麼上天要選擇一些昏君?難道上天也昏了?”張半仙自己就是個算命先生,當然知道上天是怎麼回事,他看了看華歆,冷冷地說道:“華歆先生,獻帝是董卓立的,還是上天立的?”
華歆無言以對,他自己也有過廢立漢靈帝的想法,隻是因為覺得王芬不是成大事之人才沒有參與。如果當初立了合肥侯,那自己就是上天了?他想了想,覺得選舉皇帝也許比某個人擁立皇帝要好得多。便點了點頭,鄭重地說道:“這樣吧,我先到驃騎將軍處看看。”
自從洛陽回到東郡,喬瑁的心情就一直非常鬱悶。自己本來是響應大將軍何進的征召,率兵趕到洛陽誅滅閹豎,沒有想到讓董卓撿了個便宜,自己反而灰溜溜地退兵回來,想想就覺得窩囊。
隨著洛陽的消息不斷地傳來,喬瑁則漸漸地由鬱悶變成了憤怒。喬氏一門也是豪門士族,雖然不及袁氏一門樹大根深,卻也是當今大族。眼看得董卓橫行朝廷,喬瑁更是憤恨不已。
就在這一日,突然有門衛來報,說是太傅大人袁隗的掾史郭圖從洛陽趕來,有要事拜見太守大人。喬瑁當即就想到,肯定是太傅大人有事,連忙命令門衛請郭圖進來。
郭圖與喬瑁寒暄了幾句,就向喬瑁介紹了洛陽眼下的時局。說到董卓屠殺朝廷大臣,郭圖更是聲淚俱下,引得喬瑁越發地仇視董卓。緊接著郭圖拿出了袁隗的矯詔,讓喬瑁抄發各地州郡。
喬瑁拿過矯詔,仔細看了一遍,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雖然他非常痛恨董卓,可是他也不傻,如果自己首倡討伐董卓,等於把自己放在火上烘烤。要是成功了自己確有大功,可要是失敗了,喬氏一族恐怕就是滅頂之災。
“袁氏一門乃當今天下第一士族,袁紹、袁術兩位公子皆當今青年俊傑,且身居司隸校尉、後將軍之職,乃朝廷重臣,聲望盈於朝野。如果由他們出麵首倡大義,天下莫不響應,事必成也。而我隻是一個小小的太守,恐怕沒有人會響應啊……”
對於喬瑁的拒絕,郭圖一點也不吃驚,這畢竟關係到喬瑁個人的政治生命,甚至整個家族的身家性命,任何人都不會掉以輕心的。但是郭圖也準備好了說辭,他是不會讓喬瑁輕鬆推辭的。
“太守大人,正因為袁紹、袁術是當今名士、朝廷重臣,如果由他們首發倡議,很容易讓天下人誤以為這是袁氏一門在與董卓爭權奪利,或者是他們之間的私人恩怨。而你與董卓之間沒有任何糾結,隻有天下大義。”
“為什麼不讓驃騎將軍楊林首倡大義呢?他手握重兵,雄據河內,正有進攻洛陽、趕走董卓的意圖。而且他已經發過一遍曉喻天下的檄文,也不會在意多發一道討伐董卓的矯詔。”
喬瑁立即想到了楊林,他們並肩攻打過黃巾,也算是有過一段戰友之情。而且楊林手下兵精將勇,他也不怕董卓報複。特別是有楊林的大軍攻打董卓,勝算應該更大。
“太守大人,我們討伐董卓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趕走這些隻會打仗、不懂得治國的武夫,建立一個由士人治國的朝廷嗎?如果讓楊林來領導討伐董卓,我們豈不是直走了一個武夫,迎來了另一個武夫?”
不管楊林有沒有文化,在士人們的眼中他隻是個武夫。就象皇甫嵩一樣,盡管他拿出大量的時間鑽研儒家經典,而且還有了很深的造詣,可是士人們仍然把他當成一個武夫而已。
這麼多年來,士人在與宦官、外戚之間的權勢爭鬥中一直處於劣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手中沒有軍隊,國家的軍隊都掌握在那些武夫們的手下,而那些武夫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投靠宦官,就是投靠外戚,士人們就成了被屠殺的對象。
黃巾之亂時,漢靈帝劉宏讓各地州郡增加了郡兵,同時也允許各地門閥富豪自行組建義兵,這給了士人們擁有軍隊的機會。而這次討伐董卓,無論如何也要讓士人們徹底控製軍隊。
“太守大人,我們這些關東士人中間,隻有你與驃騎將軍楊林有過共同戰鬥的經曆,私人交情也不錯。因此,由你來首倡大義,既能贏得關東士族的擁護,也能得到驃騎將軍楊林的支持。所以,你是首倡大義最好的人選。”